雷达是20世纪人类在电子工程领域的一项重大发明。它可以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目标反射的电磁波,由此探测出目标的空间位置和时间位置,它像一只“千里眼”守护着蓝天。王越作为雷达与通讯系统专家,在我国雷达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1932年,王越出生于江苏丹阳。读初中时,王越迷上了短波,他深切地感受到无线电的伟大用处。于是便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无线电知识。到上海读高中时,王越依然保持着对无线电的兴趣。1950年,当他得知大连工学院是开设电讯系专业的学校,毫不犹豫地选择报考大连工学院。

大学期间,王越遇到了王大珩、毕显德等一批优秀的教师,他们在艰苦的教学环境下言传身教,令王越受益匪浅。当然,获得巨大成就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王越自从入学就一直是全班的佼佼者。尽管学校有严格的淘汰制度,但他通过努力一次次顺利地通过,并每每以思维快捷而受到老师们的关注。毕业后,王越成为解放军的一名中尉,被分配到军工厂工作,由此开始了他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一生。

王越先后担任301系统总体设计师、201系统主管设计师、306系统总设计师和行政指挥等职。我国国产第一代岸炮雷达、第一部全晶体管化炮瞄雷达,都是以他为主设计的。长期从事火控雷达系统、信息对抗技术研究等工作令王越成果丰硕。然而面对我国在雷达方面的现状,王越却很理性:“我国这方面的研制已经几十年了。基本上可以满足国家的需要。当然还有一些若项,这些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大家已经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正在努力消除差距。”

对待工作,王越有一句口头禅:“越想得到的越得不到,越不想得到的却悄悄地来。”他刚参加工作不久,厂里有一项产品设计改进任务没有一个人愿意接,这是块硬骨头,王越却迎艰难而上。他穿着皮衣多次到大冰箱里观察实验情况,实验室整夜灯火通明,厂长怕累坏了大家,每天专门送来一桶红烧肉。任务最终提前完成,接着他又带着一支队伍到东北的基地进行实验,一干就是4个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王越在研制开发产品上不畏艰苦,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却始终坚持如一,就是这种精神极大地缩短了我国的雷达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值得年轻一代去学习和发扬。

王越除了从事系统理论与复杂电子系统设计的研究外,对教书育人也非常投入。他从1993年开始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当时提出通过20年到30年的努力,把北京理工大学基本建成具有军民结合特色的院校,以工为主,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并要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达到世界同类学校的先进水平。同时,王越自己多年来仍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上专业基础课。也许是大学时受到老师们的影响,王越特别重视身教言传。他认为,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自身做一个参照系以身作则,才有说服力。要交给学生学习方法,需要教师自己对此有所体会、让人信服。

敢为人先,言传身教,使王越一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等。面对诸多桂冠,王越却非常谦虚与从容,他说:“伟人和重要人物,仅仅是因为他从事的工作在历史上留下些痕迹值得尊敬、值得纪念而已。面对浩瀚的宇宙,无穷的大自然,个人都是渺小的。比起整个社会的历史过程都是微不足道的。人只有服务社会,才能找到自己短暂而有一定价值的生命的意义。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王越:言传身教行为世范

图文简介

1932年,王越出生于江苏丹阳。读初中时,王越迷上了短波,他深切地感受到无线电的伟大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