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手中,焊枪是针,弧光是线,他追寻着焊光,在火箭发动机的“金缕玉衣”上焊出了一片天。

3月29日,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现场,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首都航天机械公司高级技师高凤林,作为唯一的个人奖项获得者走上领奖台。他说:“这是对航天事业取得卓越成果的高度肯定,是对航天人不懈追求万无一失、尽善尽美的激励,更是对技能工人扎根一线,以工匠精神打造中国制造品质的鞭策。”

在航天领域,高凤林被誉为“金手天焊”。这不仅因为早期人们把比用金子还贵的氩气培养出来的焊工称为“金手”;还因为高凤林焊接的对象十分金贵,是有火箭“心脏”之称的发动机;更因为他在火箭发动机焊接专业领域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高凤林告诉记者:“初入航天大门,师傅就给我讲述航天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并将航天质量理念耳濡目染地传承给我,我一直铭记在心。”

焊接这个手艺看似简单,而在航天领域,每一个焊接点的位置、角度、轻重,都需要经过大脑缜密的思考。为了确保焊接产品质量,高凤林不断练习基本功,吃饭时习惯拿筷子比划着焊接送丝的动作,喝水时习惯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更曾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日积月累地积攒过硬的技能,为产品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为我国主力火箭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其大喷管的焊接曾一度成为研制瓶颈。火箭大喷管的形状有点儿像牵牛花的喇叭口,是复杂的变截面螺旋管束式,延伸段由248根壁厚只有0.33毫米的细方管通过工人手工焊接而成。全部焊缝长达近900米,管壁比一张纸还薄,焊枪停留0.1秒就有可能把管子烧穿或者焊漏,一旦出现烧穿和焊漏,不但大喷管面临报废,损失百万,而且影响火箭研制进度和发射日期。高凤林和同事经过不断摸索,凭借着高超的技艺攻克了烧穿和焊漏两大难关。保证了这一新型号大推力发动机的成功应用,使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每每有新型火箭型号诞生,对高凤林来说,就是一次次技术攻关。30多年来,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助推下,成功飞向太空。这个数字,占到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总数的一半以上。

今年9月前后就要进行首飞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其发动机的焊接也是高凤林和团队成员的杰作。高凤林焊接的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仅一个喷管上就有数百根几毫米的空心管线。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凤林需要通过三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他们编织在一起,焊缝细到接近头发丝,而长度相当于绕一个标准足球场两周。

“科学家做梦,工程师做图,技能人员做工。任何一个伟大的发明,都离不开技能工人的制造来实现。我们作为工人,作为技师,不仅仅要有一门好手艺,还要有丰富的知识、高理论支撑,好的工匠,应该是‘制造’和‘智造’的结合。” 高凤林说。

如今,高凤林正带领他的团队围绕重型发动机的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展焊接技术攻关。未来将进行机器人焊接自动化系统功能开发,实现全过程监测技术、视频控制技术、仿真模拟技术在新型发动机推力室、喷管等复杂空间结构上的应用。

高凤林:在火箭发动机上焊出一片天

图文简介

在航天领域,高凤林被誉为“金手天焊”。这不仅因为早期人们把比用金子还贵的氩气培养出来的焊工称为“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