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铮,我国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土木工程学家,科幻作家,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曾任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三峡总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电网公司高级顾问等职。

 

1927年,潘家铮出生于绍兴一个书香之家,读到五年级时抗战爆发,他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学习,抗战结束后靠自学获得高中毕业资格,次年报考浙江大学。1950年,他从浙大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在恩师钱令希教授的介绍下到钱塘江水力发电勘测处参加工作,开启了他历经50年的水电建设之路。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水电人,他终其一生为我国的水电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从没有国外留学的学历和国外工作的经历,但他将新中国水电建设的技术水平引领到世界前列,要“吃第一只螃蟹”是他的人生追求。

1956年,他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座坝顶泄洪的流溪河薄拱坝,开创了我国薄拱坝建设的先例。1957年,他担任新安江水电站副总工程师,在设计中大胆采用坝内大底孔导流、拉板式大流量溢流厂房等先进技术,并创造性地将原设计的实体重力坝改为宽缝重力坝,首创抽排措施来降低坝基扬压力,大大减少了坝体工程量。水电站三年建成投产,周总理题词:“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

此后,潘家铮又先后指导了锦屏、龙羊峡、东江、二滩、龙滩、三峡等大型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其中三峡是他一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5年,潘家铮担任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及技术总负责人,三峡工程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可谓功勋卓著,人称名副其实的“三峡之子”。他亲自参与研究与论证,工作起来不分昼夜,废寝忘食。他曾说过,如果三峡工程需要有人献身的话,自己将毫不犹豫地首先报名,愿将自己的身躯永远铸在三峡大坝之中。

修建三峡工程可解决长江洪灾问题,每年可将840亿度电源源不断地输往华东、华中、华南地区,使万里长江真正变成一条黄金水道,但同时也伴随着移民问题、潜在的生态问题以及工程本身耗资大周期长的问题。对于能否、应否建设三峡,社会各界争论多年。潘家铮过去所在的单位、他过去的领导和同事,很多都是“反对派”,作为论证领导小组的副组长他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他义无反顾的坚持了下来,1990年代表论证领导小组得出了“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的结论,并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肯定。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回家后他没有庆祝,他深知以后受到的质疑会更多,自己必须要用负责的态度用事实去说服世人。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建成,“登山者”潘家铮成功登顶这座水利工程中的珠穆朗玛峰。

不管反对者如何评说三峡工程,潘家铮表现的是宽容的态度和积极的评价。“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人是那些反对者”他曾说,“正是他们的追问、疑问甚至是质问,逼着你把每个问题都弄得更清楚,方案做得更理想、更完整,质量一期比一期好。”

除了痴迷水利水电外,潘家铮还热衷科普创作,是中国唯一一位院士科幻作家。他的科幻作品构思巧妙、想象大胆,大多以科学道德为主题,注重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在传播科学精神和知识的同时,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受读者喜爱。他先后出版《一千年前的谋杀案》《千秋功罪话水坝》《偷脑的贼》《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等科幻作品。其中,《千秋功罪话水坝》在首届“《Newton-科学世界》杯科普图书奖”评选活动中获“十大科普好书”奖,《偷脑的贼》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

2012年7月13日潘家铮院士因病逝世,享年85岁,天堂里多了一位喜欢写科幻小说的两院院士。在他去世一个月前的6月13日,躺在病床上的他被授予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这是中国工程界的最高荣誉,而他当之无愧。“我已年逾耄耋,病废住院,唯一挂心的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晚年的潘家铮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态度和宽广的视野,倾心关注电网的发展与创新,关注国家能源产业,积极建言献策,他的去世是中国水电工程建设事业的重大损失。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潘家铮:身铸大坝,情系水电

图文简介

1956年,他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座坝顶泄洪的流溪河薄拱坝,开创了我国薄拱坝建设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