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8月16日,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之一于敏院士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的一户普通家庭里。于敏自幼学习刻苦,在高中时常常门门功课第一。1944年,他已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大学期间,于敏仍然保持着之前努力刻苦的学习态度。他极少参加娱乐活动,总是一个人静静地看书,因此赢得了“老夫子”的绰号。经过大一的专业学习,于敏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淡化理论”的机电系。于是便毅然转到理学院物理系,从事理论物理的学习。不久,于敏便以自己在理论物理上独有的天赋和刻苦学习的态度赢得了教授们的赏识。1949年,他继续留在本校读研,并兼任助教。

1951年,于敏顺利完成了学业,立即被时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和副所长彭恒武看中。紧接着,他便被调入中科院近现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于敏的核理论研究生涯就此揭开序幕。1957年5月,以朝永振一郎(后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为团长的日本访华团来到中国,进行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学术交流,于敏参加了接待。于敏的学术才华给朝永振一郎留下了很深的影响,回国后,他公开发表文章称于敏为“国产土专家一号”。

1961年1月12日,钱三强找于敏谈话,秘密交给他氢弹理论预先研究的任务。这之前,于敏一直在从事原子核基础的研究,而且他的研究很能很快就要有重大突破。在这个时候,接受任务意味着要暂停之前的所有研究,放弃可能很快就要到来的荣誉,此外还需要在新的领域从零开始。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安危的抉择中,于敏毅然选择了后者,欣然接受了组织的任务。为了国防事业,他放弃了自己的学术前途,选择从事保密的氢弹理论研究,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科研生涯。“一个现代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聊以自慰了”,于敏如是说。

在核大国技术保密、计算辅助工具缺乏、氢弹研究复杂、科研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于敏带领工作组呕心沥血地工作。他每天只休息6个小时,吃饭也不离开工作台,常常手里拿着计算尺,埋头于厚厚的资料中。1964年,于敏带领工作组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问题,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1965年,他提出了氢弹最关键的基本构型设计,这也是闻名于世界的“于敏构型”。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了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于敏不顾个人得失,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成功改写了我国核技术空白的历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敏院士正是这句话的践行者!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1926年8月16日,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诞生

图文简介

1926年8月16日,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之一于敏院士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的一户普通家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