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废弃的地下指挥掩体的墙上,刷着1960年代的大红标语。10公里外的东风发射场发射塔架下,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在准备,将于近日发射。它是中国科技开始引领世界的一个象征。
“这是首颗有量子能力的卫星,是朝向未来量子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一步。”量子通信学权威,维也纳大学教授蔡林格(Anton Zeilinger)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量子卫星的太空竞赛中,“中国肯定是唱主角。”
此次蔡林格教授也来到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看发射。他认为:“在太空的挑战,是设备必须足够可靠。”蔡林格也证实了下一步北京将和维也纳建立量子通信:“那将是第一次全球规模的量子通信。”
尽管世界各国媒体和国内产业界均高度关注量子卫星,但研制方中科院和潘建伟教授十分低调,不愿透露更多进展。中科院提供的信息显示,量子卫星在两年的设计寿命中,将完成四大任务: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实验,星地量子纠缠分发实验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实验。
通过中国研发的星地量子通信设备,经过编码的光子将被发射到地面,由地面系统负责接收。量子卫星的两个激光器必须分别瞄准两个地面站,精度极高,被称为“针尖对麦芒”。
“一颗卫星对准两个地面站的实验从来没有过,国际上也是第一次做这么高精度的跟踪和地面站配合。”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说。
实验涉及合肥中心和乌鲁木齐南山、河北兴隆、青海德令哈和云南丽江四个台站。南山和德令哈的1.2米口径望远镜和改造后的兴隆、丽江米级望远镜是核心部分。中国在国际上第一次研制了高跟踪精度、指向精度和信号光高保偏(保证光子携带的信息被原样识别)的望远镜。
中科院表示:此次发射也标志着潘建伟与蔡林格的友谊达到高峰,尽管存在激烈的竞争;蔡林格是潘建伟的博士生导师,他们目前又建立了合作关系。预计在2020年,中欧之间将通过量子通信卫星连接。(记者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