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网站主页变成了沉重的黑白色——当日8时12分,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谢家麟因病与世长辞,享年96岁。

  记者第一次见到谢家麟,是在2011年对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进行集体采访之时。其时,谢家麟已过耄耋之年,受健康情况所限,无法接受长时间的采访。但他还是在约定时间坚持出现在会场。他坐在会议桌的另一头,笑容温柔而坚定。很多人认为,凡能在科学技术上成就一番事业的,必然智商卓越、能力超群。但谢家麟却几次强调:“我是很一般的人,既不十分聪明,也不十分能干。我能获奖,说明一个人不管资质如何,只要不断努力,就能取得成绩。”

  谢家麟 新华社发

  就是这样一位自认“很一般”的人,却对大家产生了“不一般”的影响。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杰回忆了1978年他首次见到谢家麟时的情形:“那时我在清华大学读书,到高能所参观,谢家麟先生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1986年,我考上了谢先生的博士。”高杰说,谢家麟对自己最大的影响,在于他要求大家在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中“既要有国际视野,瞄准世界一流水平;更要结合中国国情,在现有的条件下把事情办成”。由谢家麟领导建设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就是最好的范例。

  当前,中国科技经费投入虽然已有大幅度提高,但在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中,如何兼顾“世界一流”与“中国国情”,仍是每个科学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不只高杰,不少科学家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谢家麟给大家做出了最好的表率,他的很多做法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谢家麟作为一位科学家,也非常关注青年人的成长。晚年的谢家麟愈加低调,很少接受采访和约稿。但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前期,他曾应本报之约,为广大青年读者写了一篇题为《青春献给祖国》的短文。在文章末尾,他这样写道:“我还要再说几句话,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要立志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有良好素质的人,然后才是在科技领域作出伟大的贡献,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这样,自己才会幸福,别人才会因你的存在而幸福,社会才会因你的知识而更美好。”

  生命总有尽头,但谢家麟开创的事业不会止步。现在,由他领导建设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II)和北京谱仪(BESIII)仍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他的学生们、同事们,正在研究如何建设世界一流的、下一代大型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高杰说:“老师曾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不能做井底之蛙’,这句话时时警醒着我。我的老师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贡献了一生,我们这一代、我的学生们,将沿着他开创的道路,不断创新、砥砺前行!”

  (光明日报北京2月20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齐芳)

  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谢家麟院士逝世

  光明日报北京2月20日电 记者齐芳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谢家麟因病于2016年2月20日8时1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谢家麟1920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5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1955年他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曾担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八七工程”加速器总设计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总设计师和工程经理、粒子加速器学会理事长、高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863高技术主题专家组顾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5年初,谢家麟在美国芝加哥医学中心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开拓了高能电子束治癌的全新领域。回国后,他一直致力于开展高能加速器研究,是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我国高能物理实验基地的建造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带领团队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亚洲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我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世界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和世界第一台紧凑型新型加速器样机。

 

追忆谢家麟院士:生命总有尽头 事业不会止步

图文简介

2月20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网站主页变成了沉重的黑白色——当日8时12分,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谢家麟因病与世长辞,享年9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