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月1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休斯实验室的西奥多·梅曼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从此,激光科学和技术得到了异常迅速的发展。

1917年,爱因斯坦首次提出,存在受激发射的发光过程,从理论上预言了激光的可能,但一直未有人能够发现。1958年12月15日,美国《物理评论》杂志发表了L.肖洛和H.汤斯的题为《红外和光学激射器》论文,宣布“将微波激射技术扩大到红外和光频谱区段时……产生了极其单色的和相干的光”,开辟了崭新的激光研究方向。这篇论文对激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60年,美国休斯研究室的梅曼运用固体的红宝石做实验,梅曼将氙闪光灯发出的光照射在红宝石上,突然,一束深红色的亮光从装置中射出,它的亮度是太阳表面的4倍!红宝石由于受激而发射出方向高度集中的强光束,这是一种完全新型的光,科学家渴望多年而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光,它被命名为Laser,是英文“受激辐射光放大”缩写,这就是激光。产生激光的装置被称为激光器。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的发明为现代各种激光器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红宝石激光器的工作物质是红宝石棒。激光用红宝石晶体的基质是Al2O3,晶体内掺有约0.05%(重量比)的Cr2O3。Cr3+密度约为1.58×1019/cm3。Cr3+在晶体中取代Al3+位置而均匀分布在其中,光学上属于负单轴晶体。在Xe(氙)灯照射下,红宝石晶体中原来处于基态E1的粒子,吸收了Xe灯发射的光子而被激发到E3能级。粒子在E3能级的平均寿命很短(约10-9秒)。大部分粒子通过无辐射跃迁到达激光上能级E2。粒子在E2能级的寿命很长,可达3×10-3秒。所以在E2能级上积累起大量粒子,形成E2和E1之间的粒子数反转,此时晶体对频率ν满足hν=E2—E1(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E2、E1分别为激光上、下能级的能量)的光子有放大作用,即对该频率的光有增益。当增益G足够大,能满足阈值条件时,就在部分反射镜端有波长为6943×10-10米的激光输出。

激光和激光器的问世,被称为20世纪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它与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一起,被称为20世纪的“新四大发明”。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史上今日:1960年1月18日 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图文简介

1960年1月1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休斯实验室的西奥多·梅曼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从此,激光科学和技术得到了异常迅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