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月15日,我国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tRNA)具有完全的生物活性,既能接受丙氨酸,又能将所携带的丙氨酸参入到蛋白质的合成体系中,因此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有着重要作用。用合成方法改变tRNA的结构以观察对其功能的影响,是研究tRNA结构与功能的最直接手段,在科学上特别是在生命起源研究上具有重大意义。

继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后,1968年随即启动了人工合成核酸工作。在聂荣臻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组织数个研究所开始工作。1978年初开始进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研究,历经无数次试验,利用化学和酶促相结合的方法,于1981年11月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76个核苷酸的整分子酵母丙氨酸tRNA。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人工合成化学结构与天然分子完全相同,并具有生物活性的核酸大分子——tRNA,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该工作完成后,1982年1月15日先以简报形式在《科学通报》第27卷第2期上发表; 1983年5月,《中国科学》B辑全文刊出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工作,美、英、德、日、法等国家在报刊或科学杂志上纷纷予以报道,给予高度评价。

1982—1984年,本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王德宝以“酵母丙氨酸tRNA人工全合成”为题先后在国际tRNA学术研讨会,以及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和西德等国的大学、研究所做过报告,获得了高度重视和赞扬。

这项成果获得1984年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陈嘉庚生命科学奖。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史上今日:1982年1月15日 我国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图文简介

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酵母丙氨酸tRNA) 是继我国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后,又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的一个核酸分子,其组成、序列和生物功能与天然的酵母丙氨酸tRNA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