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2日11:30左右,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成功,并入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1987年8月,直属中国交通部的广州打捞局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广东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在一条古沉船中意外打捞出金银器、锡器和陶瓷器等珍贵文物200多件。经鉴定,瓷器主要源于中国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其中一条鎏金腰带,在国内从未出土过,疑是外国物品。这一意外发现,立刻引起了考古学界的瞩目。据中国考古专家判断,这艘沉船极有可能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考古学家称它为“南海一号”。

从2001年起,考古人员对“南海一号”进行了多次试探性发掘调查,已打捞出4000多件金、银、陶瓷类器物,以及6000多枚宋代铜钱。根据初探,“南海一号”船舱内还保存着6万-8万件古代文物,价值非凡。

为打捞“南海一号”,国家量身定做了亚洲第一吊“华天龙”号打捞船。而要把“南海一号”装起来,可真花费了不少力气:交通部广州打捞局专门定制了一个巨型沉井,将沉井压入海底整体罩住沉船后,再从沉井底部穿引36根钢梁,形成一个密封的“钢箱”,这一过程用了七个月时间。2007年12月21日11时,“华天龙”巨臂下牛角式的主吊钩,紧紧钩住16个吊点的32条钢缆,这些钢缆牢牢地把“南海一号”从30米深的海底“牵”出水面,吊移到下潜入水的全潜驳船上。22日上午11:30左右,在半潜驳船排出近6000吨海水后,“南海一号” 沉箱被半潜驳船上一个面积约540平米的巨大托盘托起,完全浮出水面。在对沉箱进行进一步加固后,起吊的32根钢缆在22日下午开始拆卸,随后,半潜驳船在拖轮的带动下将“南海一号”沉箱运往专为它修建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入住它的“新家”——“水晶宫”。

“南海一号”从意外发现到打捞出水,历时整整20年。这20年,也是我国水下考古事业从起步到发展的过程。正是以“南海一号”为起点,我国水下考古事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到目前能够独立组队完成世界上最具难度的水下考古项目。据了解,“南海一号”发掘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表面淤泥的发掘和前期准备;第二阶段是船舱内的文物提取和发掘,以及对船舱内部进行支护;第三个阶段是船外侧淤泥的发掘和支护;最后一个阶段是船和箱分离,进行整体展示。

“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是世界上首创,在打捞过程中运用了许多自主创新的新技术、新科技。沉箱成功出水,标志着整体打捞方案安全、可行,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技术跨进世界先进行列。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史上今日:2007年12月22日 “南海1号”古沉船完全打捞出水

图文简介

2007年12月22日11:30左右,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成功,并入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