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2月6日,据新华社报道,横贯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的三北防护林体系一期工程,奋战近8年,最近完成了预期目标。

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简称“三北”)地区,分布着8大沙漠、4大沙地。一望无垠的沙漠、戈壁形成了一条长达万里的风沙线,年风沙日数为30—100天。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三北地区有667万公顷的土地沙漠化,有1334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有8860万公顷草场沙化、盐溃化,有数以千计的水库变成黄沙聚合的大沙库。

为了防沙治沙,改善生态,1978年11月25日,我国正式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这项与我国改革开放同步的工程,建设周期最长、范围最广、面积最大,涉及省份最多。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到2050年结束,全部完成需要73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它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尔汗达山、喀喇昆仑山。总土地面积406.9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2.4%。共涉及13个省、市自治区的551个县(市、旗、区)。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不仅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工程,也是全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该项工程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七十三年来完成。 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 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30多年来累计造林保存面积2446.9万公顷,共治理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面积66万多平方公里,使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0.51%,保护农田2248.6万公顷,57%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仅农防林护田增产一项,就使三北地区年增产粮食200亿公斤,全国十大产粮县全在三北。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11%,提高到目前的19.55%,每年减少流入黄河的泥沙3亿吨。

如今,青青油松、婷婷杨树、葱葱旱柳、郁郁紫槐……三北的防护林用沙沙叶语,讲述着绿色生命诞生和繁衍的过程。在中国沟壑纵横、梁峁复叠、土地贫瘠的地区,这些防护林顽强地逆转着生态的恶劣,绵延千里,浓荫掩映,抗击风沙,呵护良田。

三北防护林建设走出了一条符合三北地区实际和国情的生态建设道路,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为我们开展大型生态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增强了我们实现秀美山川建设目标的信心。不仅如此,三北工程已成为我国政府重视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

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全球500佳”奖章。2000年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布设了专门展区。2003年,世界吉尼斯记录总部为三北防护林工程颁发了“世界上最大的植树造林工程”证书。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史上今日:1985年12月6日 三北防护林体系一期工程结束

图文简介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不仅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工程,也是全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