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2月2日,南非开普敦赫鲁特斯库尔医院的心脏外科医生克里斯蒂安·巴纳德为一名53岁的病人进行了全球首例心脏移植手术。

2007年12月3日,数十人聚集在赫鲁特斯库尔医院,他们和全世界10多万人一样,都是因接受了心脏移植而活下来。40年前的那一刻与他们的生命息息相关,让他们有理由来纪念。

“一切都还像发生在昨天,”参加纪念聚会的弗里德曼(她当时帮助克里斯蒂安·巴纳德操作心肺机器)面对法新社记者回忆说。“连张照片都没人想起来拍,我们没想到宣扬什么,只想着是为了病人康复。”

巴纳德很早以前便在器官移植方面展开了研究和实验,一直等待出现心脏供体将理论付诸实践。在手术前他甚至没有通知院方,仅在事后电话通报了一下。

1967年12月2日晚,一名25岁的南非女子在车祸中身亡,她的血型和沃什坎斯基匹配,她的父亲最终同意捐献女儿的心脏。于是巴纳德等30名医护人员于2日午夜进入手术室,次日早晨8点结束手术。

沃什坎斯基接受手术18天后因为双肺感染死亡,但事实上那次手术完成了心脏移植,被移植心脏在受体内自主搏动并具有供血功能,实现了医学界里程碑式的进步。

如今在赫鲁特斯库尔医院心脏移植科当主任的约翰·布林克说,在心脏移植手术的早期,只有十分之一的病人能存活两年以上,但自上世纪80年代新型抗排异药物诞生后,心脏移植手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一种常规疗法。

南非著名的心脏移植手术专家威利·科恩曾说,全世界范围内,70%—80%的患者术后可存活5年以上,60%—70%的患者术后存活年限超过10年。  

首例心脏移植手术让巴纳德成了世界名人,沃什坎斯基的死亡也让他遭受了很多批评,有人认为不应在抗排异药物尚未成熟时就仓促行动。但这些都未能阻止巴纳德继续在心脏移植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他甚至尝试过不取下病人的心脏而把供体心脏“叠加”上去的技术。

其后一段很长的时间,因为移植后器官的排斥和供体、受体选择标准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使心脏移植工作的发展停滞不前。直到1981年,由斯坦福大学开始将环孢素应用于临床,1982年开始应用于明尼苏达大学,1984年开始广泛应用于心脏移植,从此心脏移植进入了飞跃发展的阶段。

我国心脏移植手术起步较晚,第1例人体心脏移植手术于1978年由上海瑞金医院张世泽等医师完成,患者活存了109天,在我国心脏移植上开创了先河。近年来我国心脏移植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着长足的发展。

2001年克里斯蒂安·巴纳德在塞浦路斯度假时,因哮喘发作而去世,享年78岁。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史上今日:1967年12月2日 进行世界上首例心脏移植手术

图文简介

1967年12月2日,南非开普敦赫鲁特斯库尔医院的心脏外科医生克里斯蒂安·巴纳德为一名53岁的病人进行了全球首例心脏移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