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部署建设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首都科技建设再提速。

北京有近90所高等院校、400多家各级科研院所、40万家科技企业,全社会研发投入达6%水平领先全国,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壮大……北京要如何在既有的基础上打造“首都科技2.0”版本,这成为6日召开的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各界热议的焦点。持续深化改革创新,锁定全球原始科学创新高地,成为北京给出的答案。

科技进步贡献超60%

在北京,一批瞄准全球前沿技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应用研究正取得突破。

传统煤化工行业可生产甲醇、甲醛等物质,但却持续面临产能过剩。但产业需要的附加值高、进口依赖度高的乙烯、丙烯等化工新材料却始终无法获得有效满足。这一前沿技术难题在中国科学院和联想控股旗下联泓新材料的科研团队攻坚下取得突破。

中科院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制烯烃技术”与国内企业拥有的“烯烃分离工艺”,在联泓新材料产业链上得到应用,打通了我国自主研发的从煤到烯烃的产业链,将有效减少对石油及进口材料的依赖。

类似的,北京也催生了诸多全球领先的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联合清华大学研究组,近期陆续披露了“液态金属”新发现,包括液态金属驱动的金属丝振荡效应、金属颗粒触发型液态金属跳跃现象等,引起全球关注。

“种种态势表明,由中国团队引领的液态金属领域已渐成当前国际重大科技热点和技术前沿。”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刘静说,这项技术将深刻颠覆人们对芯片、先进制造、医疗健康、柔性智能机器等方面的想象。

这些是北京科技创新成果的缩影。仅“十二五”期间,首都技术合同成交额、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科技服务业增加值、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等均增长翻番;科技创新投入强度达6%的高水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0件,全国领先。

北京市统计局与北京市科委联合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科技进步对创新发展的贡献度已超60%,高于全国水平5个百分点。

改革举措成就“首都科技”

“北京要延揽海外顶尖科学家团队,给予适合科学发展的资金支持,这点意义重大。”在6日召开的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一位科研院所的负责人如是说。

当日,北京市再推出5方面、28条改革举措,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引入了包括“吸引海外顶尖科学家”“3到5年国际同行评议”等措施。

“改革一直是北京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保障。”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指出,从持续多年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行先试”系列改革举措,到刚刚印发的《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中的47项改革措施、80项改革任务,这些都促使“首都科技”持续升级。

对此,科研、产业一线人员深有感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邵峰说,创办于2003年的“北生所”只关注科学家“你到底做了什么科学发现,在领域里产生了什么影响”,系列“大胆”改革举措放权给科学家,制度成为创新发现的保障。如今,邵峰和团队已经为败血症等感染相关疾病的理解和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人才是创新之本,吸引海外人才归国创新,将提升我国创新水平。”清华控股旗下“兆易创新”总裁朱一明说,系列人才制度吸引海外人才归国,公司70%中高级管理人员来自于海外或外籍,研发强度维持8%。创新人才助力公司成为国内最大存储器芯片研发企业。

向“原始创新”再起航

到2017年,北京科技创新动力、活力和能力明显增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初具规模;到2020年,核心功能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全国;到2030年,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为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按照国家对北京全国科技创新建设“三步走”规划,北京在科技创新大会上为自身设定新一轮创新发展目标:打造原始科学创新高地,以此继续发挥首都科技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原始创新非常重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独创独有是必然要求。因此,原始科学创新将是未来首都科技发力的重点之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闫傲霜说。

隋振江介绍,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北京将打造“中关村升级版”,在提供空间、资源、服务之余,还将整合专业资源,提供专业化服务,实现精准孵化。

在“首都科技2.0”的航图中,“三大科技城”“中关村升级版”“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等成为关键“航标”,持续深化改革将为“首都科技2.0”注入动力。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创新巨轮再起航——北京深化改革构筑原始科学创新高地

图文简介

北京有近90所高等院校、400多家各级科研院所、40万家科技企业,全社会研发投入达6%水平领先全国,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壮大……北京要如何在既有的基础上打造“首都科技2.0”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