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0月3日,由湖南农学院万文举等人主持的“遗传工程水稻研究”课题,首次把玉米DNA导入水稻并育成高产优质水稻品系,这标志着我国水稻遗传工程育种获重大突破。

自70年代杂交水稻投入生产以来,科技工作者为了育出更优化的水稻品种,先后开展了“两系法”、灿粳亚种间杂交和超高度育种,并取得较大进展,但是,要从根本上把多穗、大穗和高结实率统一起来,必须从生物技术着手,走遗传工程育种途径。

1989年以来,湖南农学院“遗传工程水稻研究”课题组,根据分子育种理论和技术,运用DNA浸胚法进行玉米DNA导入,获得了大量的变异后代材料,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他们通过多代选育,找到了基本稳定的GER·1品系,具有分蘖力强、穗大、粒多的性能,平均每穗约200粒,结实率达80%,米质较优。据悉,这个品系在湖南适于作中稻和晚稻种植。

该品系是一种导入玉米基因而具有高光效遗传特性的水稻,当时报道称经在湖南、湖北、江西、江苏、云南、贵州、海南等全国38个生态点试种,普遍表现良好。其中湖南岳阳建新农场6300亩中稻平均亩产544.74公斤,3000亩晚稻平均亩产546.63公斤。

其实,杂交子一代在适应性、产量、抗性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在生物学中被称为杂种优势。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成功是我国近几十年取得的重要科技成就,杂交稻的高产就来自对水稻杂种优势现象的应用。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史上今日:1992年10月3日 我国水稻遗传工程育种获重大突破

图文简介

1992年10月3日,由湖南农学院万文举等人主持的“遗传工程水稻研究”课题,首次把玉米DNA导入水稻并育成高产优质水稻品系,这标志着我国水稻遗传工程育种获重大突破。要从根本上把多穗、大穗和高结实率统一起来,必须从生物技术着手,走遗传工程育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