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24日,人民大会堂建成。在天安门,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地方,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厦建设起来了。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全国人民的代表将在这里共商国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将在这里谋划国家大计。

1958年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期间,议定为庆贺共和国10周年盛典,要在北京兴建一些时代纪念碑式的建筑。被列入“国庆工程”的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万人大会堂(后由毛泽东亲自定名为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大剧院等建筑,均在天安门广场上。天安门广场红线宽度为500米(即长安左门至长安右门的距离),广场的深度为800余米(比例约为5:8,与1:1.618的“黄金比率”几近相合),人民大会堂北墙与对面中山公园南墙间红线为180米。有些尺度是经毛泽东确定的,所以,广场规划几经变异,但红线始终没动,红线内的总面积约为44公顷,相当于5公顷的莫斯科红场八倍。

人民大会堂设计时周恩来总理提出“古、今、中、外一切精华,皆为我用”,不要受原有建筑的传统形式束缚,“以人为主,物为人用”。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人民大会堂于1958年10月动工。人民大会堂集中了当时全国各地的建筑材料,工人加班进行建设,仅用十个月就完成了从设计图纸到从内到外所有装修及设备的安装调试,1959年9月24日建成。

这所座落在天安门前右方的大会堂,建筑面积达十七万一千八百平方米,建筑平面呈“山”字形,外部是浅黄色花岗岩墙面,上有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下有五米高的花岗石基座,正门面对天安门广场,门顶上镶嵌着国徽,迎面有12根25米高的浅灰色大理石门柱,周围有134根圆形廊柱。

人民大会堂由中央部分的万人大礼堂、北部宴会厅和南部人大办公楼三部分组成。中央部分的万人大礼堂是人民大会堂的主体建筑,东西进深60米,南北宽76米,高32米,穹隆顶。万人大礼堂平面呈扇形,所有的座位都可以看到主席台。一层座位为代表席,每个座位有电子表决器和12种语言的译意风。主席台600平米,设座300个,有声、光、电设备。礼堂顶部有500盏满天星灯和一个巨大的红五角星,放出70道光芒,周围以葵花环和三层水波形暗灯槽,一层大于一层。北部宴会厅是举行国宴和盛大招待会的地方,其东西长102米,南北宽76米,面积共7000多平方米,可容纳5000人的宴会和1万人的酒会。宴会厅四周共有28根沥粉贴金廊柱,天花板饰有玻璃钢压花图案和彩色藻井。南部人大办公楼部分包括33个会议厅,分别以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命名,各个会议厅均按地方特色装饰布置。为旅游团队参观方便,二楼设有外宾休息厅。

1979年1月27日,人民大会堂向各界群众开放。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史上今日:1959年9月24日 人民大会堂建成

图文简介

1959年9月24日,人民大会堂建成。在天安门,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地方,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厦建设起来了。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全国人民的代表将在这里共商国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将在这里谋划国家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