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西方发明了第一代照排机,到了70年代,国外印刷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光照排机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可是新中国的印刷行业还一直在沿用毕升的活字印刷。
传统铅字架
在铅排车间里,排字师傅手上需要托着沉重的字盒穿梭于几十排的字架之间,时间一长胳膊和手都会酸痛;铅字需要用镊子一个个地拣出来排列好,一个即使再熟练不过的工人一天也只能排一个版;铅排车间又黑又脏又有铅污染,油墨钻进工人指甲缝里,下了班用硬刷子、洗衣粉都刷不干净。印刷行业能耗大、效率低、环境污染大问题十分突出。
为了解决汉字的计算机输入/输出问题,我国于1974年8月设立了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即748工程),其中就包括了汉字照排,希望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相关的光学、机械技术,进行汉字的输入、编辑、输出、印刷等操作。
“跨越式思维”发展第四代系统
1975年,北大计算机研究所王选听说了748工程。良好的数学背景让王选开始思考中文汉字计算机输入/输出问题。但此时,王选已经38岁,连副教授都不是,而且还是个“老病号”,每个月领40元劳保工资维持生计。
针对计算机难以用小点描述中文字符这种难题,王选提出了信息压缩的办法,即以一种特征来描述巨大的信息量,具体办法是用线段(笔画)来描述字形。这种矢量算法是一种根本性的进步,不仅解决了信息量的问题,而且在字形放大时不会出现毛边。
在考虑汉字信息的高速还原和输出问题时,王选教授再次有了“跨越式思维”:他毅然跳过当时日本的光机式二代机和欧美的阴极射线管式三代机,创造性地研制国外还没有商品化的第四代系统,即激光照排系统,将字模以点阵的形式存贮在计算机中,输出时用激光束在底片上直接扫描打点成字。
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其中汉字字形信息量太大便是最大的难题。因为汉字字模的组合高达100万个以上,若采用传统的点阵汉字,储存量将高达200亿位。那些日子,王选满脑子的汉字,横竖弯勾,连做梦也尽是笔画,终于想出了用数学方法计算汉字轮廓曲率的高招。庞大的汉字字模减少了500倍,扫清了研制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最大障碍。
不惧质疑解决问题
1975年11月,北京召开汉字精密照排系统论证会,王选带病坚持参加。由于身体虚弱,说话困难,由他的妻子代他发言,并用计算机展示了模拟实验的结果。王选的方案在多数人看来,无疑就是天方夜谭,遭到来自各方“权威”的否定,有人甚至不屑的表示,“王选要搞第四代,我就要搞第八代了。”
为了打破别人的质疑,回家后的王选几乎放弃所有的节假日,仅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努力用科学数据将自己的方案完善并具体化,将汉字拆分为15个偏旁部首,形成了后来激光照排技术的理论基础,一步步解决高倍率汉字压缩和高速不失真还原轮廓汉字等难题。
1976年6月,王选的方案完成了模拟实验。同年9月,“748工程”中的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研制任务终于正式下达给了王选所在的北京大学。
1979年,精密汉字照排系统的第一台样机调试完毕。1980年9月15日,一本26页的样书印刷成功,标志着上千年的“铅与火”的时代的谢幕和“光与电”崭新时代的开启。这本小册子是《伍豪之剑》,完全由王选发明的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排出。这是中国第一本由激光照排技术完成的图书,也是中国告别铅字历程中排出的第一本书。邓小平同志见到书后,批示“应加支持”。
中文激光照攻城略地
1985年,寓意为“中华之光”的华光电子排版系统诞生。新华社第一次采用华光机排出了新闻日刊。
王选在指导青年科技工作者进行新技术开发
《经济日报》社印刷厂厂长夏天俊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印刷行业技术革新的动向。他开始和专题小组以及王选联系,面对重重压力,他主动提出让王选教授的“激光照排”技术在《经济日报》进行相关的实验活动。1988年7月18日,《经济日报》印刷厂卖掉了一切铅作业设备,报纸版面全部采用激光照排技术排版印刷,这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经济日报》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张用国产中文激光照排技术排版的日报。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达34000余字的大会工作报告,《经济日报》用华光系统仅20分钟就排好版,而其它大报召集了最熟练的铅字工人,却花了三四个小时才完成任务。
1991年,方正激光照排系统把外国厂商全部赶出了中国,99%的报社、90%的出版社和印刷厂采用了这一技术。
创新改变世界,激光照排技术的诞生使我国活字印刷发明的上千年之后,实现了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从技术的创新,到企业运营模式的探索,激光照排技术带给中国的,不仅只是科技的革命。
王选介绍方正电子激光照排系统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当代毕升”发明汉字激光照排
图文简介
创新改变世界,激光照排技术的诞生使我国活字印刷发明的上千年之后,实现了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从技术的创新,到企业运营模式的探索,激光照排技术带给中国的,不仅只是科技的革命。
- 来源: 科普信息化建设3
- 上传时间:201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