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毛泽东在会议最后一天讲话,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给予广大科技工作者极大鼓舞。会后,全国迅速掀起向科学进军热潮。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认真钻研科学知识,勇攀科学高峰。同时,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有关方面开始计算机研制工作。

早在1950年,华罗庚教授在归国途中的一封致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就坚定了有我国计算机之母之称的夏培肃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决心。1952年,在华罗庚的领导下夏培肃和闵乃大、王传英组成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开拓了我国计算机起步发展的道路。

1956年,夏培肃参与筹建作为国家四项紧急措施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当时计算所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我国计算技术的专业人才,夏培肃作为计算机训练班的业务负责人,培养了700多名计算机方面的科技人员,奠定了中国计算机事业的人才基础。她在训练班主讲《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课程时,重新编写了《电子计算机原理》,这是我国在这方面第一本正式的讲义。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术语和名词本来都只有英文,她在编写这本讲义时都意译为中文,在全国一直沿用至今。

经过刻苦攻关,1958年,她负责设计研制了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机,这是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用事实和行动证明了当时中国人有能力、有志气设计和研制自己的计算机,一般称为中国第一代计算机。

1965年,中国自行研制成功运算速度为每秒5万次的晶体管电子计算机,一般称为中国第二代计算机。

20世纪70年代初,在上海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每秒钟运算速度达到11万次,一般称为中国第三代计算机。中国能够制造每秒钟运算速度达到10万次以上的电子计算机,标志着计算机工业的长足发展。

1973年8月26日,从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传出一个令全国惊喜的消息,他们联合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百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了。这是当代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果,堪称中国电子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当年8月号《新华月报》对此做了报道。

随后,这台计算机经过3000多小时的试算运转,性能稳定,质量良好,达到预定的设计要求。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项重大成果,是中国电子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子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创造新的佳绩。2016年6月20日下午3点在TOP500组织法兰克福世界超算大会(ISC)上,国内第一台全部采用国产处理器构建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系统登顶榜单之首,成为世界上首台运算速度超过十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史上今日:1973年8月26日 中国第一台百万次计算机试制成功

图文简介

1973年8月26日,从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传出一个令全国惊喜的消息,他们联合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百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