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汽车,对于现在人们来说已经不再神秘。无人驾驶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按一下按钮,汽车就长了翅膀飞了起来……这些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近几年,无人驾驶汽车成为全球车企的“宠儿”,我国也加紧步伐研发相关技术。虽然距离步入无人驾驶时代还有距离,但国内企业正积极布局,百姓也对无人驾驶更加关注。
回顾无人驾驶汽车的最早历史,1921年的8月5日,第一辆无人驾驶、由无线电操纵的汽车在美国试验成功。从这以后,人们对无人驾驶汽车这件事一点点熟悉起来,无人驾驶也不再那么神乎其神了。
“无人驾驶”靠的是安装在汽车上的高性能传感器,它是无人驾驶汽车的“眼睛”和“耳朵”,负责收集行驶中的障碍物、路线等各种信号,经过“大脑”也就是中央决策系统处理后发出指令,指挥汽车沿着道路准确行驶。
2004年,无人驾驶汽车的概念首次出现在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大挑战”科研项目中。这项名为“大挑战”的汽车拉力赛旨在促进自动化车辆的研发,探索美军车辆自动化的途径。15辆无人驾驶汽车参加全长150英里的沙漠拉力赛,为美军发展无人驾驶军车做铺垫。然而,大部分参赛汽车没跑多远皆告“阵亡”。随后,无人驾驶汽车发展成为两大阵营:奔驰、宝马等传统的汽车制造企业侧重于驾驶辅助系统的开发;谷歌、苹果等高科技企业则将目标直接瞄准完全无人驾驶的汽车。
据其他资料显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在可行性和实用化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2005年,首辆城市无人驾驶汽车在上海交通大学研制成功。世界上最先进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测试行驶近50万公里,其中最后8万公里是在没有任何人为干预措施下完成的。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