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2月20日,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赵忠贤等13位科研人员首次发现了起始转变温度在100K(K为绝对温度,0K为-273℃,100K为-173℃)以上的超导体,使中国在低温超导材料领域又一次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超导体得天独厚的特性,使它可能在各种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早期的超导体存在于液氦极低温度条件下,极大地限制了超导材料的应用。人们一直在探索高温超导体,从1911年到1986年,75年间,从水银的4.2K提高到铌三锗的23.22K,才提高了19K。

1987年1月初,日本川崎国立分子研究所将超导温度提高到43K;不久日本综合电子研究所又将超导温度提高到46K和53K。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由赵忠贤、陈立泉领导的研究组,获得了48.6K的锶镧铜氧系超导体,并看到这类物质有在70K发生转变的迹象。2月15日美国报道中国科学家朱经武、吴茂昆获得了98K超导体。2月20日,中国又发布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赵忠贤等13位科研人员发现100K以上超导体。

1988年春,赵忠贤又率先获得转变温度在120K的铋系和铊系氧化物超导体。2008 年,日本科学家发现在掺氟的镧氧铁砷材料中存在26K的超导性。赵忠贤提出高压合成结合轻稀土替代的方案,并率领团队很快将超导临界温度又提高到50K以上。目前,绝大多数临界温度在50K以上的铁基超导体都是赵忠贤所在的科研小组做出来的。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1987年2月20日 中国宣布发现100K以上超导体

图文简介

1987年2月20日,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赵忠贤等13位科研人员首次发现了起始转变温度在100K(K为绝对温度,0K为-273℃,100K为-173℃)以上的超导体,使中国在低温超导材料领域又一次居于世界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