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刘志飞与浊流沉积岩芯合影

 

2014年2月11日,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刘志飞宣布,南海4250米深处第一根岩芯已成功取出,岩芯长近10米。

2014年1月,由中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的新一轮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计划第349航次,在中国南海进行了第二次大洋钻探。此次钻探共完成5个站位的取芯,首次获取南海中央水深4000米深海海盆的岩芯记录,首次获得南海形成年龄的直接证据,同时还发现南海形成过程中有多期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发现南海深海海盆反复变化的沉积历史。

1998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大洋钻探计划,成为第一个“参与成员”,五年间共派出8人次乘船出海。1999年,汪品先成功实施了在中国南海的第一次深海科学钻探,共在南海钻取5460米长的深海岩芯,取得西太平洋海区最佳的长期沉积记录,发现了气候演变长周期等多个创新成果,使中国进入国际深海研究的前沿。为了研究地壳、地幔的构造,揭示地球系统演化历史,多国科学家正在实施为期十年(2013年至2023年)的新一轮国际大洋发现计划。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2014年2月11日 我国钻取南海深处岩芯

图文简介

2014年2月11日,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刘志飞宣布,南海4250米深处第一根岩芯已成功取出,岩芯长近1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