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约》,全称为《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也称作拉姆萨尔公约,是为了保护湿地而签署的全球性政府间保护公约,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当时有18个发起缔约国。

湿地公约于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至2007年4月,有154 个缔约方,中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1387块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达到1.23亿公顷。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也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根据《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小于6米的海域地带等。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控制土壤侵蚀、补充地下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维持碳循环和保护海岸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此也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

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显示,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湿地还是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特殊的意义。

多年来,全球湿地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不断遭到破坏。因此,保护湿地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致力于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是当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多边环境公约之一。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1971年2月2日《湿地公约》签署

图文简介

《湿地公约》,全称为《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也称作拉姆萨尔公约,是为了保护湿地而签署的全球性政府间保护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