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国务院同意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人类规划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这三条调水线路,把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河流联系起来,形成 “三纵四横”的水利格局,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目标。

最早提出“南水北调”设想的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本世纪初,孙中山在他的“建国大纲”里提出了“引洪济旱”、“引江济河”的主张。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1958年8月,“南水北调”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共中央的正式文件——《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中:“全国范围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北调为主要目的”。

尽管最早出自一代伟人的天才构想,但南水北调的最终付诸实施,仍经过了多年科学缜密的勘测、规划和研究,并在分析比较50多种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分别在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了三个调水区,形成了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并于2002年12月27日正式开工。

东线工程位于东部,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

中线工程从汉水与其最大支流丹江交汇处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20多座大中城市。

西线工程在青藏高原上,由长江上游向黄河上游补水,截至目前还未开工建设。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2002年10月10日,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获批

图文简介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人类规划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