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年,在马堡大学学医的弗里德里希·维勒(Friedrich Wöhler)开始研究氰化物,并且发表了一篇小论文。之后,弗勒一直在进行氰化物的研究。
1824年,弗勒试图用最简便的方法制取氰酸铵。当氰和氨这两种无机物进行水解化合时,却合成出现了一种白色结晶物,这种白色结晶并不是氰酸铵。经过多次重复,结果都是如此。他还发现,最好是用氯化铵溶液分解氰酸银或以氨水分解氰酸铅的方法来获得这种白色结晶,得到的产物更加纯净。
弗勒一直没弄清这种白色结晶的成分。此后的三四年间,弗勒一直在追踪这个结晶物。最后,弗勒发现这种白色晶体的情况,与尿素十分相似。他依据普劳特对尿素的监督,对照了人工尿素,结果发现两者都含有碳、氮、氢、氧四种元素,而且含量比例又相同,进而确认了两者是绝对相同的物质。
1828年2月22日,弗勒给老师贝采利乌斯(Berzelius)写了一封信,信中他汇报了自己取得的一个重大的实验进展,那个白色结晶是尿素,而他未依靠肾脏和任何动物人工合成了尿素。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人工合成尿素在化学史上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提供了有机合成等基本概念,开创了有机合成的新时代。
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化学界普遍流行一种观点,即有机物是有机体、主要是动植物通过特殊的生命力(又称“活力”)制造出来,化学实验室能合成无机物,但只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新的有机物,而不能用无机物制造出有机物。这个观点被称作“生命力论”或“活力论”。尿素的人工合成不但颠覆了“生命力论”,也为后面的有机合成扫除了传统思想的束缚。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