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5月4日,劳厄通过实验证实X射线波动性,揭开了X射线的本质。

自从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关于X射线的本质,科学家们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劳厄认为,X射线是电磁波。他在与博士研究生厄瓦耳交谈时,产生了用X射线照射晶体以研究固体结构的想法。他设想,X射线是极短的电磁波,而晶体是原子(离子)的有规则的三维排列。只要X射线的波长和晶体中原子(离子)的间距具有相同的数量级,那么当用X射线照射晶体时就应能观察到干涉现象。

在劳厄的鼓励下,索末菲的助教弗里德里奇和伦琴的博士研究生克尼平在1912年开始了这项实验。他们把一个垂直于晶轴切割的平行晶片放在X射线源和照相底片之间,结果在照相底片上显示出了有规则的斑点群。后来,科学界称其为“劳厄图样”。

 

劳厄图样

 

劳厄设想的证实一举解决了X射线的本性问题,并初步揭示了晶体的微观结构。爱因斯坦曾称此实验为“物理学最美的实验”。随后,劳厄从光的三维衍射理论出发,以几何观点完成了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有关的实验结果。

为了表彰他发现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劳厄获得了19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到1931年,劳厄终于完成了X射线的“衍射动力学理论”。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史上今日:1912年5月4日 劳厄证实X射线波动性

图文简介

1912年5月4日,劳厄通过实验证实X射线波动性,揭开了X射线的本质,初步揭示了晶体的微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