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首艘300米饱和潜水母船“深潜号”。

 

2014年1月25日,6名饱和潜水员在完成了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后安全出舱。这是中国首次成功完成300米饱和潜水作业,潜水作业深度达到了313.5米。

20世纪50年代开始,核潜艇、海上石油开发等军事和民用技术的发展要求潜水员必须具备深水作业能力。普通空气中的氮气在高压下易引发“氮麻醉”,这时只能呼吸氦等惰性气体和氧的混合气体来进行更深的潜水作业,但这样会延长潜水员上浮减压的过程,使得潜水作业效率大大降低。

1957年,美国海军潜水生理学家邦德提出了“饱和潜水”的概念,即潜水员在高气压下长时间暴露,体内各组织体液中所溶解的惰性气体达到完全饱和,使潜水员可以停留在高气压下几天乃至几十天,反复、长时间进行水下作业,待预定作业任务完成后,一次减压出水。

美国在1962年成功组织了代号“人在海中”的饱和潜水系列试验。这是世界第一次海上饱和潜水试验,成为开拓海洋内层空间的先驱。1976年,我国海军医学研究所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饱和潜水实验舱,并在国内首次将饱和潜水实验研究过渡到人,进行了模拟空气饱和潜水实验。1989年1月25日,海军医学研究所在500米饱和潜水系统进行了模拟350米氦氧饱和——374米的亚洲模拟饱和潜水纪录。2012年8月6日,中国首艘300米饱和潜水母船“深潜号”在青岛建造竣工并交付交通运输部使用。2014年1月25日,中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2014年1月25日 中国首次完成300米饱和潜水作业

图文简介

2014年1月25日,6名饱和潜水员在完成了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后安全出舱。这是中国首次成功完成300米饱和潜水作业,潜水作业深度达到了313.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