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1年12月27日,德国天文学家、光学家开普勒生于德国魏尔,恰好是哥白尼发表《天球运行论》后的第28年。哥白尼在这部伟大著作中提出了行星绕太阳而不是绕地球运转的学说。开普勒1587年进入图宾根大学,1588年获得学士学位,3年后获得硕士学位。

当时大多数科学家拒不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说。在图宾根大学学习期间,他听到对日心学说所做的合乎逻辑的阐述,很快就相信了这一学说。

1594年,他应奥地利南部格拉兹的路德派高校之聘讲授数学,1600年,被聘请到布拉格近郊的邦拉基堡天文台,任第谷·布拉赫的助手。1601年第谷去世后,开普勒继承了宫廷数学家的职位和第谷未完成的工作。

他分析第谷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于1609年在《新天文学》一书中发表了他的第一定律(椭圆轨道定律):行星轨道呈椭圆形,太阳在一个焦点上;第二定律(相等面积定律):在相等的时间内,行星和太阳联线所扫过的面积相等。

1612年,开普勒移居到奥地利的林茨,继续研究天文学,经过无数的试验、失败、再试验,终于在1619年出版的《宇宙的和谐》中提出了第三定律(周期定律):任何两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同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

这样,简明的数学结论终于代替了过去的复杂体系模型,使哥白尼日心说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也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础。

开普勒晚年生活极度贫困,1630年11月15日,年近花甲的他在索薪途中病逝于雷根斯堡。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1630年11月15日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逝世

图文简介

他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使哥白尼日心说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也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