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普及是与科学发展相伴随的。近年来,科学普及、科学素质、科学精神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伴随着“互联网+科普”时代的到来,了解中国科普的发展过程,是很有必要的。中国科普大致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

一、政府推动期(1958年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党中央为团结科技工作者,为新中国建设事业贡献力量,邀请科技界派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批准由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等4个科学团体共同发起,筹备召开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简称科代会)。

1949年7月,科代会筹备会议在北平召开,选出正式代表15人和候补代表2人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成立文化部科普普及局。袁翰青出任局长,高士其出任顾问。科普局一建立,就给群众性科普工作带来一个生机勃勃的局面。据当时科普局秘书处处长朱兆祥回忆:我们探索了各种各样科普工作的方法。当时也不知道政府机关的科普局该起什么作用,工作怎么做,所以先摸索。开座谈会,搞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要求。当时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办展览。1949年11月,快到春节了,于是我们就在厂甸庙会上办了一个展览,轰动了全北京。很冷的天排了很长的队,这是新中国头一个科学普及活动。“首都春节科学知识展览”共办了12天,当时北京人口100万,参观展览的有10多万,全市1/10的人都去了,拥挤得不得了。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就办起来了呢?主要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很多大学都参与了。这次展览也起到一个宣传作用,向北京市民展示一下,新政府的一个科学普及机构同大家见面了。

袁翰青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领导科普工作的文化部部长沈雁冰、著名科学家茅以升先生,对新中国建立后,科普工作的性质、任务、功能、作用,都作了精彩的论述。这些论述,奠定了新中国建立后,科普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

郭沫若在《科学的普及与提高》的文章中,阐述了科学普及的任务、功能以及与提高的关系。他写道:“人民的中国正集中大部分的力量来促进生产,我们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家,大量的近代熟练工人和大量的有科学知识的农民大众。”

郭沫若

沈雁冰在《科学普及工作如何开展?》一文中,也指出:“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首先必须是一种群众性的运动。如果我们不能想办法去动员职业的或业余的科学工作者,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在群众中间建立科学知识普及工作的普及网,而仅仅依靠少数人做些编辑、展览、广播等等工作,那是不能达到真正普及的效果的。”“科学普及局在这个运动中所担负的任务,主要是计划、组织和指导。要使这个运动不停留于计划阶段而开展起来,必须与工、青、妇、农各人民团体、各科学社团,以及散居全国各职业岗位上的科学工作者或业余的科学工作者,通力合作,这才能够建立普及网而满足人民的需要。”

沈雁冰(茅盾)

1950年8月,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出席了会议并讲话,决定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推举地质学家李四光为全国科联主席、林学家梁希为全国科普主席。

   李四光

梁希

这两个组织的建立,完成了新中国建立后群团组织所承担的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提高和普及、应用,推进科技发展的保障作用。当时的新中国面临着新政体的完善、经济建设的压力以及外来敌对势力的挑战,这两个组织无疑成为推进国家各项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有力臂膀。从此科学普及的任务,就由全国科普协会担当起来。

茅以升在全国科普协会成立后,于1950年9月讲道:“首先指出科普的性质,不是领导而是辅助,不是教条而是机动,不是局部而是全国,不是临时而是长期。它将是一架扩音器,传达四面八方的意见;它将是一卷电影片,记载放映各地摸索的经验;它将是一部汽车,交流工作者的情报;它将是一架望远镜,了解先进国家的活动;它将是一架显微镜,检查上上下下工作的缺点。尤其重要的是,它将是一座桥梁,我们工农兵大众可以安全的从桥梁上走过一切反科学的深渊。”

茅以升

1951年,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撤并,科普职能转“全国科普”。1958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合并,正式成立全国科技工作者的统一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内设科普部。

二、社会推动期(1958~2006)

1959~1961年,各地科协组织开展农村群众科学实验活动,科普贴近生产。1959年,中国科协发出了“全国科协工作规划要点(草案)指出,科协的工作,应该围绕着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性科学技术问题,总结、交流并推广生产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发明创造和先进经验。于是一个以总结、推广生产中先进技术、先进经验,送技术到工厂、农村,解决生产中关键技术问题的技术革新运动,成了当时各级科协的中心任务。据河北、江苏等9省市不完全统计,至1960年4月,共搞技术上门活动11800次,仅江苏省就有300多次,对推动生产建设作出了贡献。

1961年4月,中国科协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全国工作会议,主管科学和文艺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应邀到会作了重要报告。做讲了三个问题:①党和国家对科学家的要求;②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③学会问题。他说:“国家和人民对科学家寄予极大的希望。科学工作的好坏关系到祖国的盛衰。我们要求科学家用自己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研究的成果、科学的创造发明,来为祖国服务,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服务。中心问题,就是要科学家有更多更好的科学研究成果,有更多更好的创造发明。”他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呜’是党关于科学、文艺的根本政策、长期政策,要鼓励不同学科、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共同发展,自由竞争。根本目的是要使科学、文艺迅速地发展起来,并达到新的更高的水平。”

这个时期的科普,不仅在城市和农村继续扎扎实实地开展,对企业的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和在农村,对以群众性科学实验为主的活动,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农村科学实验小组,1964年为40多万个,1965年就增到100多万个,参加人数达700多万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61年,科普读物出版方面,少儿出版社出版《十万个为什么》丛书。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科协被解散,各级科协也被取消。

1978年3月18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是中国科学技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转折点。这次大会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国家百废待兴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有6000人出席,群贤毕至,人才荟萃,是我国科学史上的空前盛会。大会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表彰了826个先进集体、1192名先进科技工作者。

在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一开始就宣告:“‘四人帮’肆意摧残科学事业、迫害知识分子的那种情景,一去不复返了!”他驳斥了“四人帮”打击迫害知识分子、破坏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种种谬论,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新华社发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作重要讲话。新华社发

为庆祝全国科学大会的胜利召开,1978年3月18日发行《全国科学大会》纪念邮票一套,共三枚。图中自左至右为:第一枚,科学的春天;第二枚,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第三枚,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1979年8月,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1991年1月,全国政协七届十二次常委会议决定,恢复中国科协为全国政协组成单位。

2001年1月23日,正当人们准备喜迎蛇年春节的时候,7名来自开封的“法轮功”痴迷者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点火自焚,两人被及时发现制止,一人当场被烧死,4人严重灼伤。揭批“法轮功”带来科普热。

自焚者之一、中央音乐学院19岁的学生陈果,自焚后的她已经面目全非。

1999年11月30日,中国科协提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即“2049计划”。 目标是到2049年使18岁以上全体公民达到一定的科学素质,使全体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并学会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及处理各种事务。

2002年6月29日,《科普法》通过颁布施行。

三、政府推动社会参与期(2006以后)

2006年,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并实施,23个部门组成实施工作办公室。

 

2015年,中国科协科普的工作要点是,以科普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需求导向,以推动《科学素质纲要》实施为主线,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科普历史演进

图文简介

科学普及是与科学发展相伴随的。近年来,科学普及、科学素质、科学精神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