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药学家屠呦呦等三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对疟疾等寄生虫病机理和治疗的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屠呦呦分享了这份诺奖的一半,“以表彰她对治疗疟疾新药的发现”。

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最高奖,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世界最高奖。

↑这是20世纪50年代,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前右)与老师楼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药。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上个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影响严重。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的亲自指示下,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旨在找到具有新结构、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

↑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时任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的屠呦呦在进行科研工作。

在当时极端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中国七个省市、六十多家科研机构、超过五百名科研人员协力攻关。屠呦呦所在的团队于1969年参加“523项目”。 1971年,屠呦呦受到中医药典籍启发,提出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有效成分,并且报告了青蒿提取物的抗疟效果。次年,“523项目”研究人员成功提取了高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广西融安县长安镇红卫村村民在地里护理青蒿。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对脑疟等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青蒿素类药物可口服、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甚至可制成栓剂,使用简单便捷。但为了防范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目前普遍采用青蒿素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复方疗法。

↑云南瑞丽市弄岛乡中心卫生院医生刘润森(右)为一位疟疾急症病人看病(2008年4月25日摄)。

作为“中国神药”,青蒿素在世界各地抗击疟疾显示了奇效。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据此,世卫组织当年就要求在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采购和分发一百万剂青蒿素复方药物,同时不再采购无效药。

↑2005年12月2日,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时任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于庆泰(右)代表中国政府向坦方转交青蒿素类抗疟疾药物。

“中国神药”给世界抗疟事业带来了曙光。世界卫生组织说,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率显著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分发青蒿素复方药物。仅在赞比亚,由于综合运用杀蚊措施和青蒿素类药物疗法,2008年疟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

↑2011年11月1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科技工作大会在北京召开,屠呦呦研究员获颁“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同时,屠呦呦青蒿素研究团队也获得100万元的奖励。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评价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很了不起的。

 ↑2011年9月23日,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展示奖杯和证书。

屠呦呦生于1930年,85岁的她仍活跃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目前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2011年,她因发现青蒿素而荣获美国拉斯克奖。这一大奖在世界医学界也具有很高的声誉,其获得者有近四分之一后来获得诺贝尔奖,被认为是“诺奖风向标”。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屠呦呦和“东方神药”青蒿素

图文简介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药学家屠呦呦等三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对疟疾等寄生虫病机理和治疗的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屠呦呦分享了这份诺奖的一半,“以表彰她对治疗疟疾新药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