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脑筋急转弯:为什么地球是最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答案是:因为地球上有互联网,而其他的星球上没有。

笑过之余,我们发现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假如全国断网1小时,就会出现,工作、吃饭、买火车票都受到了影响!单位会计发狂:几十份单子,全泡汤了!购票族一声叹息:12306网站又上不去了!“剁手党”很失望:想吃个牛排都付不了款!淘宝卖家很失落:生意又少了好几笔……

由此可见,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无所不能。但您知道吗?互联网的起源竟然是美国的冷战思维下的产物。

作为对前苏联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的直接反应,以及由苏联的卫星技术潜在的军事用途所导致的恐惧,美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1969 美国国防部委托开发ARPA进行联网的研究。

发出第一封邮件的计算机

1969年9月2日,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实验室,约20名研究人员完成了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试验,即ARPANET。它是国际互联网的雏形。这一天也被视为互联网的“诞生日”。

ARPANET——阿帕网的设计师们

同年,美军在ARPA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由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它的目的就是重新树立美国在军事科技应用开发方面的领导地位。当时的网络传输能力只有50Kbps,按标准来说就是非常的低。

互联网诞生的地方: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Boetler Hall的3420房间

由于最初的通信协议下对于节点以及用户机数量的限制,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显得尤为重要。

1973年,美国国防部也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利用。1972年Robert Kahn来到ARPA,并提出了开放式网络框架,从而出现了大家熟知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所谓"协议"可以理解成机器之间交谈的语言,TCP/IP模型是一系列网络协议的总称,这些协议的目的,就是使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换。

1983年1月,所有连入ARPANET的主机实现了从NCP(网络控制协议)向TCP/IP协议的转换。为了将这些网络连接起来,美国人温顿•瑟夫(Vinton Cerf)提出一个想法:在每个网络内部各自使用自己的通讯协议,在和其它网络通信时使用TCP/IP协议。

互联网基础通信协议联合发明人文顿·瑟夫

这个设想最终导致了Internet的诞生,并确立了TCP/IP协议在网络互联方面不可动摇的地位,TCP/IP模型一共包括几百种协议,对互联网上交换信息的各个方面都做了规定,基于TCP/IP协议的公网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可以说是网络的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各样的网络应运而生。如1982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斯蒂文•贝拉文(Steve Bellovin)创立了著名的集电极通信网络——网络新闻组(Usenet),它允许该网络中任何用户把信息(消息或文章)发送给网上的其他用户,大家可以在网络上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和其他人进行讨论;1983年在纽约城市大学也出现了一个以讨论问题为目的的网络——BITNet,在这个网络中,不同的话题被分为不同的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电脑订阅,这个网络后来被称之为Mailing List(电子邮件群)等。以上这些网络都相继并入Internet而成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特定用途和特点的网络的发展,推动了Internet成为全世界各种网络的大集合。

Internet的第一次快速发展源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的介入,即建立NSFNET。

八十年代初,美国一大批科学家呼吁实现全美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共享。由于DARPANet的军用性质,并且受控于政府机构,8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决定自己出资,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TCP/IP通讯协议,建立名为NSFNET的广域网。随后多种学术团体、企业研究机构,甚至个人用户的进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于纯计算机专业人员,更多的非计算机专业人员通过使用广域网得到他们希望得到的信息。

上图为Internet初期的结构示意图,中间部分是Internet在美国的4个平台,构成了Internet早期的骨干网,它们分别是美国著名的通讯公司网(Sprint link)、能源科学网(ESNET)、国家宇航科学网(NASASI)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网(NSFNET)左、右两端分别是与亚洲太平洋地区和欧洲及其他地区实现连接的4个交换中心。这4个交换中心分别是两个联邦Internet交换中心(Federal Internet Exchange, FIX-E与FIX-W)、一个全球Internet交换中心(Global Internet eXchange, GIX)和一个商业Internet交换中心(Commercial Internet Exchange, CIX)。

由Internet初期结构图可知,Internet起源于美国,并由此通向世界,最后形成由世界各国的网络互联的一个大的逻辑网。Internet发展到今天,它已经不属于哪个国家或哪个具体的国际实体,而是一个全球的信息资源汇总。它基于共同的通信协议(TCP/IP),以相互交流信息资源为目的,为全世界提供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

如果说电话网络是“中规中矩”的发展方式,即在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都有一个组织包揽建网、设立标准、技术研发的全部工作。互联网从未按照这种模式发展。从一开始大家就各自为政,十分灵活。这是互联网野蛮成长,并如此壮大多样的原因。

Internet目前已经联系着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4万多个子网,500多万台电脑主机,直接的用户超过4000万,成为世界上信息资源最丰富的电脑公共网络。Internet被认为是未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未来的互联网仅仅靠现有的笔记本电脑,PC和服务器是不能够的,越来越多的小型器件和植入型的器件将会出现。

从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到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互联网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从基于信息获取和沟通娱乐需求的个性化应用,发展到与医疗、教育、交通等公用服务深度融合的民生服务。未来,在云计算、物联网及大数据等应用的带动下,互联网将推动农业、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互联网的野蛮生长史

图文简介

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无所不能。但您知道吗?互联网的起源竟然是美国的冷战思维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