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坐在一个电脑面前,上面只有一个对话框,然后弹出来以下问题:你会下国际象棋吗?

不管你会不会下,你都会给出一个答案。是与否,这没有任何难度。下面来让我们看看这两位的回答。

问:你会下国际象棋吗?

答:是的。

问:你会下国际象棋吗?

答:是的。

问:请再次回答,你会下国际象棋吗?

答:是的。

如果不停地问下去,你丝毫不会怀疑对方也会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个肯定的答案。这时候,你就会想要么提问的人有毛病,要么答题的人智商捉急。

下面来看另外一组问答。

问:你会下国际象棋吗?

答:是的。

问:你会下国际象棋吗?

答:是的,我不是已经说过了吗?

问:请再次回答,你会下国际象棋吗?

答:你烦不烦,干嘛老提同样的问题。

如果再问下去,答题者也许就会甩手离开,或者沉默以对。

这时候大概能分辨出来,一定的提问的人有毛病,答题的人给了非常人性的回复。是个正常人都会对千篇一律的问题产生反感。

 

图灵测试

 

下面我告诉你,以上就是图灵测试的题目之一。用这种简单的重复来验证一个人和一个机器的区别。区别就是,人会不由自主地对同一个问题产生逆反心理,通过语言或者沉默来进行反击,而机器人则会一味肯定,在它设定的程序里,并不觉得这是一件不合情理的事。它会认为这就是测试的一部分,或者说一种方式。

 

年轻时的图灵

 

因为电影《模仿游戏》的火爆,图灵被人们所熟知。图灵,全名艾伦·麦席森·图灵,1912年生于英国伦敦,自小就对数学有着难以捉摸的天赋。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图灵在二战期间,在英国外交部通信处从事军事工作,破译敌方密码的事迹。其实,比图灵本身更出名的是图灵测试。这个术语来自于1950年图灵发表在英国哲学杂志《心灵》上一篇名为《计算机与智能》的论文。电影《模仿游戏》的片名也是来自这篇论文。当时设计的内容是:如果电脑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其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则电脑通过测试。这是一篇划时代的论文,文中预言了创造出具有真正智能的机器的可能性。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第一代计算机埃尼亚克刚刚诞生4周年。这一预言有着巨大的前瞻性。图灵认为到2000年,人类应该可以用10GB的计算机设备,制造出可以在5分钟的问答中骗过30%成年人的人工智能。图灵的预测跟后来所提出的摩尔定律是符合的。根据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模仿游戏》剧照

 

到了1952年,在一场BBC广播中,图灵谈到了一个新的具体想法:让计算机来冒充人。如果不足70%的人判对,也就是超过30%的裁判误以为在和自己说话的是人而非计算机,那就算作成功了。这是对图灵测试的一个扩展。

关于图灵测试,另外一个说法是:机器会思考吗?在那时,由于计算机硬件的限制,以及人们编程水平的落后,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其实并不深刻。按照当时的说法,限制我们就是活在一个充满人工智能的社会。每个人每天都要用到的手机就,汽车轮胎防抱死系统,更不要说什么智能照明、智能手环等“明目张胆”标榜自己是只能的产品。但人工智能有着严格的分类,以上所有充其量算是弱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是擅长于单个方面的人工智能,最为常见的是一个下象棋的软件,这就是一个弱人工智能,世界级的象棋大师也不是它的对手,但是随便一个围棋高手都能轻而易举在围棋上击败他。比弱人工智能高一个级别的是强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是指在各方面都能和人类比肩的人工智能,人类能干的脑力活它都能干,它具有一种宽泛的心理能力,能够进行思考、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理解复杂理念、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等操作。再上一层楼,就是超人工智能,它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都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毫无疑问,超人工智能不仅会思考,而且还会欺骗。看上去,这似乎就是人工智能的极限了,其实这个想法大错特错,因为人工智能根本没有极限。毫无疑问,如果用图灵测试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弱人工智能都难以通过测试,强人工智能则可以混淆视听,而超人工智能,也许测试者本身被它耍了也不知情。

前几年IBM公司研制的计算机“深蓝”与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进行的那场人机大战,最终以“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而宣告结束,但是“深蓝”并没有通过图灵测试。2014年6月7日是图灵逝世6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在英国皇家学会举行的“2014图灵测试”大会上,聊天程序“尤金·古斯特曼”首次通过图灵测试。

 

机器人会思考吗?

 

图灵不仅仅只是提出图灵测试这个思想实验,他还提出了通用计算机的数学模型“图灵机”,奠定了整个现代计算机的理论基础,并且参加了最早的关于可编程计算机的研制。所以素有“计算机之父”之称的冯诺依曼坚持说图灵才是真正的“计算机之父”。不管这个称呼能否代表多少人的观点和认可,但是关于图灵测试对现代计算机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随着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过渡,越来越多的计算机都会通过图灵测试。也许有一天,我们在网上交友,聊了半天之后,对方突然问你一句:“猜猜我是人还是计算机?”我们恐怕还真难以分辨。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图灵测试 猜猜我是谁

图文简介

到了1952年,在一场BBC广播中,图灵谈到了一个新的具体想法:让计算机来冒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