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Morse)于1791年4月27日出生在美国的麻省,他的父亲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地理学家,因此,塞缪尔从小就受到了优良的教育。他后来在耶鲁大学学习了哲学、数学、科学,即便有一个享有名望、富裕的父亲,塞缪尔还是选择自食其力,大学期间他没有向家里要过钱,通过帮人画肖像的方法支付了自己的学费。
塞缪尔·莫尔斯出生的房子,摄于1898年(网络图)
1810年,年仅19岁的塞缪尔·莫尔斯从耶鲁大学毕业,并获得最古老的荣誉——全美优等生的称号。毕业后的塞缪尔到处旅行采风、开拓视野,很快就因为他的画作而变得小有名气,他的艺术道路也逐渐明朗起来。从1826年开始,他被任命担任美国美术协会主席一职,并一直赶到了1842年,足足16年,晚年于1861年到1862年又重拾这个职位,可见他在绘画上的非凡造诣。
1812年莫尔斯的自画像(网络图)
就当所有人,甚至是莫尔斯本人,都认为他的人生不会再有什么波澜的时候,命运之神悄然降临,并用一次航船之旅改变了莫尔斯的人生,改变了人类世界的进程。
1830年开始,莫尔斯在欧洲各地旅行,途经意大利、瑞士、法国,锤炼自己的绘画技艺,1832年,结束了旅行的莫尔斯搭乘航船回国。那个时候没有飞机,横渡大西洋的船只需要航行七八天,船上的生活非常枯燥,天南地北的乘客们就彼此搭讪交谈起来。就在船上,莫尔斯遇到了时年27岁、来自波斯顿的查理斯·杰克逊(Charles Jackson),他是一位年轻的电学爱好者,多年之后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科学家、物理学家。精力充沛的杰克逊在船上的餐厅里拼了两张桌子充当实验台,通过一系列的小实验向莫尔斯及其他乘客展示了电的神奇之处,获得了观众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查理斯·杰克逊(网络图)
然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场极具感染力的演讲只是冗长旅途上一段打发时间的、无关紧要的小插曲;唯独莫尔斯将电的神奇牢牢记在了心里。而莫尔斯就是在这一串小实验中萌生了要发明电报的想法(这时候惠斯通和库克还没发明出世界上第一台电报机呢)。
不过,莫尔斯并没有立即动手研究电报。他是个大画家,如果轻易地因为旅程的一次插曲放弃自己的艺术前程,那就太鲁莽了。1825年,正在画室画画的莫尔斯收到了一封马车信件。这是他父亲寄来的噩耗:莫尔斯的妻子,在生下他们第四个孩子之后因产褥感染去世了。悲痛欲绝的莫尔斯第二天就离开华盛顿匆忙赶回家去,但当他赶到老家时,他的妻子已经下葬了。
马车信件的速度太慢了。心碎的莫尔斯非常懊悔:远离家乡绘画的他压根不知道妻子健康状况恶化的事,更是连葬礼都没赶上。从这时候开始,他才决心要钻研电报,探索出远距离通信的新方法。
对于已经44岁的莫尔斯来说,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虽然他在大学期间曾经受过科学的熏陶,但那都是很多年前的事了,科学界每年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莫尔斯不得不恶补基础电学知识。在他研究的时候,英国惠斯通和库克的电报机横空出世,但是莫尔斯并没有沮丧:惠斯通和库克的电报机里存在着大幅进步的空间;他们采用的是多根磁针,需要多根线路,而莫尔斯则野心勃勃地想要制造出单线路的电报机,这样电报的干扰更少,效率会更高。
在纽约大学的莱纳德·盖尔(Leonard Gale)的帮助下, 莫尔斯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并成功实现了自己的设想,很快就能实现16千米距离的通信,这是他梦寐以求的突破。后来,他们又得到了一位年轻人阿尔弗雷德·维尔(Alfred Vail)的加入。维尔不仅拥有极强的动手能力、还具有天才般的远见,一直以来都有小道消息认为,莫尔斯电码(也称摩斯电码)其实是维尔发明的,不过维尔自己曾撰文否认了这个说法。
阿尔弗雷德·维尔(网络图)
1835年,莫尔斯遇到了最艰难的一个难题。英文字母实在是太多了,足足有26个,无论怎么设计,怎么删减,都不可能用单根线路满足需求。经过反复思考,一个新的主意诞生了:莫尔斯化具象为抽象,利用点、线、空白来表示字母,那么只需要两种信号,就可以表达所有的字母和数字,从而实现了运动简单符号表达复杂信息的目的,大大简化了电报装置。我们目前计算机所广泛采用的二进制系统也传承自莫尔斯电码的灵感。利用一根线路,就可以传送电子脉冲,很方便地就可以进行发送和接受,莫尔斯很快制造出了成品机器,并申请了专利。
莫尔斯发明的初代电报机(网络图)
1838年,莫尔斯和维尔一起在新泽西进行了第一次公众场合的电报展示,电报内容是“有耐心的人永远不会失败(A patient waiter is no loser.)”。围观的都是本地居民,这次展示并没有引起什么关注。后来莫尔斯到处游说希望能够有人资助他建造电报线路,他甚至跑到了欧洲去,但很惊讶地发现,英国的惠斯通和库克已经在使用电报线路了。莫尔斯一度非常气愤,还写信给朋友说自己的发明被英国人剽窃了。
1842年,莫尔斯终于得到了美国国会的支持。1844年5月24日,这是一个人类通信史上极具意义的日子——莫尔斯来到华盛顿的国会大厦,在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里,向应邀而来的几位科学家、政府官员介绍了电报的原理,而另外有一批人则等候在64公里外的巴尔的摩。会议厅外面观众云集,人们怀着巨大的兴趣来观看“用电线传递消息”的契机。几年前在莫尔斯潦倒奔波时嘲讽过他的人也赶来了,目瞪口呆地看着这盛况。
1840年的莫尔斯(网络图)
在预定的时间里,莫尔斯接通了电报机,用一连串的点、线,也就是到今天还在使用的莫尔斯电码,发出了一条电文。几乎是在同时,巴尔的摩的人就成功地接收到这条消息:“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莫尔斯的发明很快风靡全国,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广。最早期电报的传输成本,是灯泡讯号机的三十分之一,随着技术的改进和覆盖面的增加,费用更是大幅下降。随着电报的普及,各地很快出现了专门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的机构,即当时的通讯社,我们现在熟知的路透社就成立在1851年,至今仍是新闻界的老大哥。
莫尔斯电码清晰、高效、廉价、便捷,即便1845年,惠斯通和库克的电报机由于沙拉·哈丁谋杀案而在伦敦名噪一时,也依旧不能动摇这个后来者的地位。1857年,一条横跨大西洋的电报电缆铺设完毕,人们从此就可以在瞬间与海洋对岸的亲朋通信了。20世纪初,无线电波的电报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地区,除了单调的文字之外,还可以传送图片,这一切都是莫尔斯电码的功劳。人们如此清楚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以及它是怎么不可思议地缩小地球上广阔的物理距离的。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