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6月11日生于苏州,祖籍浙江绍兴。
194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历任物理系副教授、教授、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世纪60年代末,冯端以金属材料缺陷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国外涉足不多的钼、钨、铌等难熔金属为突破口,借鉴国际上刚问世的电子轰击熔炼技术,设计并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束浮区区熔仪,制出钼、钨单晶体,为我国国防工业作出重要贡献。
80年代,冯端将目光聚集到凝聚态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的汇合处,他通过实验论证了诺贝尔奖得主布洛姆伯根有关非线性光学晶体准位相匹配的设想,实现倍频增强效应,并进一步提出独创性设想,从研究自然界的微结构过渡到人工微结构。
90年代,冯端和严东生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八五”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纳米材料科学”,开创纳米科学技术领域国家级科研项目之先河。
从最初的助教到院士,再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从教遍物理学各个分支,到开创我国晶体缺陷物理学先河,再到成为我国金属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这位科学大师清晰的奋斗轨迹,让人敬仰。
由于其杰出贡献,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187709的小行星命名为“冯端星”。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