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海耳在叶凯士天文台建成了40英寸(1米)折射望远镜,迄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折射镜。

折射望远镜是一种使用透镜做物镜,利用屈光成像的望远镜。折射望远镜具有宽广的视野,高对比度和良好的清晰度。折射望远镜采用透镜作为主镜,光线通过镜头和镜筒折射汇聚于一点,称为“焦平面”。

乔治·埃勒里·海耳1868年6月29日生于芝加哥,1890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1893年至1905年任芝加哥大学天体物理学副教授,开始组织筹建叶凯士天文台并任台长。1904年筹建威尔逊山太阳观象台,即后来的威尔逊山天文台。他任首任台长,直到1923年因病退休(任名誉台长)。1895年他创办《天体物理学杂志》。1899年当选为新成立的美国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会(1914年易名为美国天文学会)副会长。1938年2月21日卒于帕萨迪纳。他一生主要的贡献在两个方面:对太阳的观测研究和制造巨型望远镜。

1908年,他主持建成口径60英寸(1.5米)的反射望远镜,安装于威尔逊山;1917年又主持建成口径100英寸(2.5米)的巨型反射望远镜,为星系和宇宙学研究作出重要的贡献。当洛杉矶的灯光影响威尔逊山天文台时,他决定另建帕洛马山天文台,装置一架口径200英寸(5.08米)的巨型反射望远镜。这架望远镜从1928年开始筹建,1948年正式投入使用,后命名为“海耳望远镜”。1969年12月,威尔逊山天文台和帕洛马山天文台重新命名,合称为海耳天文台。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史上今日:1897年5月21日 大型折射望远镜投入使用

图文简介

1897年5月21日,海耳在叶凯士天文台建成了40英寸(1米)折射望远镜,迄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折射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