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5月29日,彼得·希格斯出生在英格兰北部城市纽卡斯尔,父亲是英国广播公司的音效工程师。1961年,凭借一篇分子振动光谱的论文希格斯拿到了博士学位,之后他就把研究方向转到了粒子理论。

1964年,他读到了南部阳一郎的论文后,关于粒子如何获得质量的理论逐渐在他头脑中逐渐形成了。希格斯很快完成了两篇论文,每篇都只有两页长,内容就是现在被称为希格斯场理论。

《物理快报》(Physics Letters)很快接收了第一篇论文,但拒掉了第二篇论文。后来,希格斯给被拒掉的论文加了一段话,预言这个场中的一个刺激,就像大海中的一个波浪那样,会产生一种新的粒子。然后,论文被投给了《物理快报》的对手——《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结果发表了。

希格斯认为,在137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过程中,形成一种无形却到处存在的场,希格斯玻色子就存在于这个场内。当时有些粒子在与希格斯玻色子遭遇时,它们会降低速度,获得质量,而另一些粒子则会不受阻碍地继续进行。

希格斯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存在,其中61种粒子已获实验证实,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也是解释物质质量之谜的最重要粒子。由于它难以寻觅又极为重要,因此也被称为“上帝粒子”。

2012年7月4日上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举行的研讨会上宣布,确实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2013年,彼得·希格斯凭借“上帝粒子”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希格斯与希格斯玻色子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史上今日:1929年5月29日 英国科学家希格斯出生

图文简介

英国科学家希格斯凭借着发现“上帝粒子”而获得了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