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骡子

 

2003年5月4日,世界第一头克隆骡子诞生,美国爱达荷大学和犹他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给他取名为“爱达荷宝石”。它出生时体重49公斤,发育正常。

2003年5月30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报道,这头克隆的骡子是头小公骡,由爱达荷大学和犹他州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共同培育,负责克隆骡子研究的是爱达荷大学的戈登•伍兹教授。为了克隆骡子,研究者从一头名叫塔兹的骡子身上提取了一些体细胞,从细胞核内取出遗传物质DNA,并将其植入从母马体内提取的、经过剔除遗传物质的卵细胞。科学家们再将这种经过“组合”的卵细胞培养到一定阶段,然后放入母马的子宫内孕育。

科学家们共进行了305次尝试,结果只有21匹母马怀孕,其中有3匹体内形成持续发育的骡子胚胎。

这头克隆骡子看上去很普通,但它头上却戴有3个“世界第一”桂冠:第一个克隆的骡子,第一个克隆的马科动物,第一个克隆的杂种动物。克隆骡子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克隆其他自身繁殖有困难的濒危动物,甚至可以使一些灭绝的动物再世。在马科动物家族中有不少濒危物种,其中包括比大熊猫还珍贵的普氏野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西藏野驴、蒙古野驴。大量繁殖濒危物种是保护该物种的最有效办法,而克隆技术可以克服自然条件下该物种交配成功率低的困难,使之大量繁衍。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史上今日:2003年5月4日 世界第一头克隆骡子诞生

图文简介

2003年5月4日,由爱达荷大学和犹他州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共同培育的世界第一头克隆骡子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