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勃望远镜(网络图)

 

1990年4月25日,美国的航天飞机“发现者”号将哈勃望远镜送上了太空轨道。“哈勃”望远镜长13.3米,以2.8万公里的时速沿太空轨道运行。由于没有大气湍流的干扰,它所获得的图像和光谱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空间望远镜的概念最早出现上个世纪40年代,但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哈勃空间望远镜才正式发射升空,并观测迄今。哈勃空间望远镜属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与欧洲航天局(ESA)的合作项目,其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能长期在太空中进行观测的轨道天文台。它的名字来源于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

1990年4月25日,哈勃望远镜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由“发现者”号将其送上太空轨道,并以2.8万公里的时速沿太空轨道运行,拍摄图片的清晰度是地面天文望远镜的10倍以上。哈勃空间望远镜的位置在地球的大气层之上,因此影像不会受到大气湍流的扰动,视相度绝佳又没有大气散射造成的背景光,还能观测会被臭氧层吸收的紫外线,是天文史上最重要的仪器之一。

它成功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帮助天文学家解决了许多天文学上的基本问题,使得人类对天文物理有更多的认识。此外,哈勃的超深空视场则是天文学家目前能获得的最深入、也是最敏锐的太空光学影像。至今,它捕捉到的照片正从根本上改变着我们对宇宙的认识。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史上今日:1990年4月25日 哈勃望远镜进入太空

图文简介

哈勃空间望远镜的位置在地球的大气层之上,因此影像不会受到大气湍流的扰动,视相度绝佳又没有大气散射造成的背景光,还能观测会被臭氧层吸收的紫外线,是天文史上最重要的仪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