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4月28日,在费城举行的美国试验生物学大会宣布发明了一种预防黄热病的疫苗。
黄热病病毒电镜照片(网络图)
黄热病(yellow fever)又俗称“黄杰克”、“黑呕”,是由黑热病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是一种急剧性病毒病,主要分布于南美和非洲地区,在历史上可被确定为黄热病第一次流行是在1648年出现在墨西哥东南部的猷加敦(Yucatan)地区。它的主要媒介在城市是埃及伊蚊,在农村为趋血蚊和非洲伊蚊,传播途径是经蚊的叮咬,它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人类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也是第一个被证实是由蚊类媒介传播的疾病。
黄热病病毒有嗜内脏如肝、肾、心等(人和灵长类)和嗜神经(小鼠)的特性。小鼠和恒河猴对黄热病病毒很敏感,脑内接种可引起豚鼠致死性脑炎。但家兔和大白鼠对其有有抵抗力。新分离出来的毒株通过小白鼠脑内传代会逐渐增加对神经组织的亲嗜性,而可丧失对内脏的亲嗜性。经鸡胚多次传代后可获得作为疫苗的毒力减弱株。易被热、常用消毒剂、乙醚、去氧胆酸钠等迅速灭活,在50%甘油溶液中可存活数月,在冻干情况下可保持活力多年。过去,它曾经导致过一些毁灭性的疫疾。
特效疫苗的出现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然而,在某些非洲或南美国家,此病仍是出血症的重要起因。由于黄热病的死亡率高及传染性强,已纳入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之检疫传染病之一。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