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乃是一部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大成的著作,书中所收集的资料广博,“上至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集”。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
《本草纲目》的编写所参考书籍甚多。据有人统计他所引据的典籍758种,精读的“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近800多种,时珍先后读过《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东垣试效方》等古代医书277家;本草学名著84家,引据《说文解字》(许慎),《字说》(王安石),《名苑》(司马光)等古今经史440家;转引《易经注疏》等共151家。正如《本草纲目》自序中所载:“渔猎群书,搜罗百氏”。
李时珍为明确药物产地、形态等,他不畏艰苦亲自到各地采访,搜集各种物标本。从公元1552年开始编写,时年35岁,并动员全家人,包括四个儿子,四个孙子,以及他的学生弟子,都参与编写与校订。经过27年的努力,于1578年完成这一部190多万字的巨著初稿,后又经过十年做了三次修改和重编,前后总计40多年。
《本草纲目》书成后不久,于1590年由金陵胡承龙刻印,由王世贞作序,在1596年正式出版而刊行。这是本书的最早刻本。现在上海图书馆藏有此书,其后此书屡行再版。如公元1603年《本草纲目》又在江西由夏良心、张鼎思重刻。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钱塘的吴毓昌重新复印。《本草纲目》至今在国内有30多种刻本。
李时珍生前曾说过:一部有价值的书,终究是埋没不了的。《本草纲目》出版后,各地医生纷纷前来购买,买回去一看,果然比《证类本草》要好得多。于是更多的人抢着要买这部书。五十年内竟翻印了三次。
李时珍复原画像
《本草纲目》全书共一百九十万字,五十二卷,记录了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等药品共一千八百九十二味,其中总结民间经验增加的有三百七十四种,并附有历代药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以及一千一百一十幅插图。根据药物的性质,李时珍又把它们分别列为火、水、土、金、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每部又分若干类,共六十二部。它的主要成就如下:
第一,纠正了历代本草相沿的许多错误,系统地整理、总结了当时我国医药学发展的新成就。如把实际是两种药物被混为一物的葳蕤与中萎分清,把被误列为草类的生姜、薯蓣 (yù)归为菜类,等等。
第二,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把收录的全部药物分成十六个部分,每部再分,共六十部。分动物、植物、矿物分类。在植物学上,依据植物的生态和习性进行分类,采取“析族区类”的办法;在动物学上,按动物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起来;在矿物方面,按照从无机到有机的顺序排列。便于查找。
第三,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对各种药物的记述,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很细。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
第四,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如关于食水银、雄黄可以成仙这种说法的批判,对于“草子可以变鱼”的更正。
第五,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它不仅对药物学有详细记载,而且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在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天文、气象等方面都有广泛的论述,作出重要贡献
第六,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在原书佚失的情况下,由于《本草纲目》的摘录,得以保存下来。
直到今天,《本草纲目》这部药典仍然是每个中医必读的书籍,并为世界药物学者和植物学者所重视。
公元1606年时,《本草纲目》即由日本学者林道春首先传入日本,1637年日本的翻印本出版。1783年又有由日本小野兰山译为《本草纲目译说》附注解的日译本出版。1929年日本人白井光太朗按照金陵版,翻译为《国译本草纲目》十五册。本书的问世引起了日本医药界的震动,对于日本植物学和药物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日本有关研究‘本草纲目’的书就有九种之多,并且编写了许多配图本和袖珍本。
一直到今天在日本对于《本草纲目》仍视为珍宝。1647年波兰人卜弥格将《本草纲目》译为《中国植物志》于1657年以拉丁文出版。1735年在法国巴黎出版的《中国史地年事政治纪录》中有法文的《本草纲目》数卷,在英国也有两种《本草纲目》英语全译本流行。据不完全统计,《本草纲目》在世界上有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俄文、西班牙文、朝鲜文等八种文字的译本流传,被誉之为‘东方医学巨典’。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