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2日是我国科学考察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天,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从青岛启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横跨三大洋的科学考察任务。

 

“大洋一号”路线图(新华社)

 

“大洋一号”原名彼得安德罗波夫号,曾经是前苏联的一艘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1994年,为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的需要,中国大洋协会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并经初步改装后,将其命名为“大洋一号”。它长104米,宽16米,排水量5600吨,是一个威风凛凛的庞然大物。

占地球表面积49%的2.5亿平方公里的国际海底区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战略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资源需求的急剧增加,国际海底区域日益为世界各国所关注。谁掌握了海底资源的信息,谁就占领了主动权。

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的总体目标,是对相关的大洋中脊开展综合科学考察,获取三大洋目标区海底热液口附近的硫化物、岩石、沉积物以及生物和其他实物样品、初步考察某些海底区域内的热液硫化物的资源分布状况、通过对深海热液喷口附近极端环境生物的调查研究,以期望寻找到新的生物基因资源。

 

“大洋一号”(网络图)

 

2006年1月22日上午,在海上漂泊了近300天的“大洋一号”环球考察船在胜利完成任务后返回青岛港。此后,“大洋一号”又多次承担了中国科学考察的任务,最近的一次是在2015年6月18日,在航行了历时215天后,“大洋一号”胜利完成第34航次科考任务。它到现在仍然是我国远洋科考的主力和先锋,为我国海底资源库的构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信息。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2005年4月2日,中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起航

图文简介

2005年4月2日,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从青岛启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横跨三大洋的科学考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