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一号”的纸带模块、打字机和打卡纸

 

1939年3月31日,IBM公司和哈佛大学开始研发史上首个大型机“MARK I(即马克一号)”,它是第一个可以编程的计算机。

“马克一号”被称为“现代电脑的开端”,是“真正电脑时代的曙光”。它的大小为16米长,2.4米高,重达4.5吨,由开关、继电器、转轴以及离合器构成。它的制造使用了765000个元件以及几百里长的电线,其基本计算单元使用同步式机械,所以它有一根15米长的传动轴,并由一颗4千瓦的马达所驱动。

“马克一号”可以储存72组数据,每组数据有23位十进制数字。每秒可执行3次加法或减法。一个乘法需耗时6秒,一个除法则为15.3秒,计算一个对数或是一个三角函数需花费超过一分钟时间。该大型机通过打卡纸来读取、执行每一道指令,每一个循环的结束需要利用打卡纸首尾相连,并且将程式码和资料分开放置,这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哈佛结构”。

1940至1944年间,计算机已经从科学计算领域发展到了其他领域,并且越来越多地以商业应用为导向。“马克一号”这套计算机系统在当时的机电时代堪称顶级。该大型机在1944年投入运营,其体积占据了整个建筑。在交付完成后,IBM将其捐赠给哈佛大学。所以,该大型机又名“Harvard(哈佛)”。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1939年3月31日,首个大型机“马克一号”开始研发

图文简介

1939年3月31日,IBM公司和哈佛大学开始研发史上首个大型机“MARK I(即马克一号)”,它是第一个可以编程的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