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 题:7日小暑:天地一大窑

新华社记者董峻

尽管这一时期我国大面积降雨频频,但是夏至以来、尤其是小暑节气的到来,高温天气才是真正的主角。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也就要来了。

古人把24节气的每个节气又分为“三候”。小暑的三候分别是“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描述的是带着热浪的风从大地刮起,蟋蟀从田野转到庭院墙角下避暑,而老鹰则时常在凉爽的高空飞翔。

进入7月,中东部大部分地区以及新疆、内蒙古等地区的月平均最高气温都超过30摄氏度,全国进入“烧烤模式”。气象部门通过对全国31个省会级城市的月平均最高气温统计发现,有25个城市的7月平均最高气温为一年中最高,仅有6个城市(广州、重庆、南宁、贵阳、昆明、拉萨)的8月气温略高过7月。

因为炎热,孩子们开始进入盼望已久的暑假,而上班族仍要顶着骄阳早出晚归,尤其对于室外作业的人们来说,持续在高温下或受阳光暴晒容易发生中暑现象,轻则感到头昏、耳鸣、胸闷、心慌、四肢无力、口渴、恶心,重则可能伴有高烧、昏迷、痉挛等。

中央气象台6日预计,未来三天江南等地的部分地区高温天气持续,其中,江南中东部等地局地温度可超过37℃。公众需做好防暑降温措施,体质较弱人群尽量减少外出活动时间。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日最高气温达40摄氏度以上时应停止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5摄氏度以上、40摄氏度以下时应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同时,依照有关规定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如今,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出台了本地区的高温津贴标准,并对高温津贴的发放条件、发放方式、发放时长等做出具体规定。

尽管酷热难耐,但这个季节也是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候。春争日、夏争时,这一时期农民们施肥喷药、田间管理,一刻也不得闲。以中国最主要的口粮作物水稻来说,其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的最佳适宜温度为30到32摄氏度,正好在炎炎夏日。如果低于20摄氏度,抽穗和灌浆速度将明显变慢、造成减产。

南宋诗人戴复古有诗云:“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在这段“万物此陶镕”的日子里,农民仍须在“田水沸如汤”的地里劳作,其辛可叹。不过,诗人重点并不在此,而是“人何怨炎热”,因为“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在“春华”和“秋实”之间,农作物在夏天的长势,直接影响到秋粮的丰收与否。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一大特色,在人均耕地从来就不算多的土地上,几千年来农民们探索出一整套以提高单位产量、充分利用水肥条件的农业技术和耕作制度。这是相较地广人稀、以规模优势见长的“新大陆农业”所无法相比的,而这一伟大的华夏农业文明,其背后正是农民对土地的执著耕耘的结果。在古诗词的海洋中,表现农民辛勤劳作的也比比皆是。

高温高湿是夏季最主要的特点。这一时期,东部的广大地区都迎来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带来的丰沛降水,一年中雨水最多的季节正是这个时候。农谚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东亚季风区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也为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农耕文明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自然条件。

但过于集中的降雨,也给防汛抗洪带来巨大压力。进入主汛期以来,长江、西江相继出现今年第1号洪水,湘江、桂江发生超历史记录最大洪水,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等河流汛情齐发。

6日一早,中央气象台把暴雨预警升级为黄色,预计四川盆地以及黄淮、华北东部等地将有强降雨,北京北部、河北北部、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四川东部、重庆北部局地有大暴雨。未来三天,重庆、贵州、湖北等地雨势将逐渐增强,部分地区累计雨量大。

尽管目前洞庭湖城陵矶和湘江长沙站水位已降至保证水位以下,资水、沅江、西江干支流全线回落到警戒水位以下,长江干堤未出现险情,但汛期仍未过去,新一轮降雨又至,仍须严防死守、科学高效应对,尤其要注意防范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等。

7日小暑:天地一大窑

图文简介

尽管这一时期我国大面积降雨频频,但是夏至以来、尤其是小暑节气的到来,高温天气才是真正的主角。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也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