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祖先开始农耕种植是整个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但学术界对野生植物被驯化成作物的过程还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英国设菲尔德大学16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这一驯化过程可能没有太多人类干预的因素。

许多作物经过长期驯化,已经与它们的野生“近亲”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在石器时代的早期农耕阶段就出现了。如对谷类作物来说,一个重要驯化特征就是它们失去了天然传播种子的能力,而是需依靠人类协助来完成这个过程。

设菲尔德大学教授科林·奥斯本说,学术界存在的一个争议是古人类究竟是有意去驯化这些植物,还是仅仅把野生植物种植在土壤中,其驯化特性是自己逐渐进化出来的。

为此,设菲尔德大学学者领衔的研究团队分析了多种主要农作物的种子数据。据他们刊登在英国《进化论快报》杂志上的报告介绍,这些农作物的种子体积比它们的野生“近亲”种子的体积要大,如玉米种子比野生种子大15倍,大豆种子比野生种子大7倍,小麦、大麦以及其他谷类作物种子也普遍大于野生种子。

奥斯本说,证据显示,多种作物的种子都受驯化影响而体积变大,“这意味着一些主要作物在早期种植过程中自身就已出现重大变化,且这种变化的发生并不在古人类种植者的预期中”。

他说,这意味着无意识的选择或许在人类开始种植作物的过程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早期作物产出提升很可能是作物本身在田间进化出来的能力,而不是人工培育所致。

新研究揭示作物驯化过程

图文简介

设菲尔德大学教授科林·奥斯本说,学术界存在的一个争议是古人类究竟是有意去驯化这些植物,还是仅仅把野生植物种植在土壤中,其驯化特性是自己逐渐进化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