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面上出现疑似白鱀豚
工作人员在观测白鱀豚
白鱀豚资料图 供图/视觉中国
白鱀豚是我国长江独有的古老物种,也是世界稀有的淡水水生哺乳动物。近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称,白鱀豚科考队在长江芜湖段目击、拍摄、记录到两头疑似白鱀豚,由此引发广泛关注。有专家学者根据科考队拍摄的影像资料指出,现身长江的实为江豚。对此中国绿发会表示,正邀请专家对影像进行鉴定。
科考队拍到两头疑似白鱀豚
5月14日上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绿发会”)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 5月14日6点30分,中国绿发会白鱀豚科考队在长江芜湖段目击、拍摄、记录到两头疑似白鱀豚,相关“数据、图像处理中,待科学家最终确认”。
据媒体报道,白鱀豚是我国长江独有的古老物种,是世界稀有的淡水水生哺乳动物,被誉为“长江女神”。随着长江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白鱀豚的数量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仅剩400头左右,在1997年的一次大规模科考中,科学家在长江仅发现13头白鱀豚。2006年,来自7个国家的科学家对长江进行史上最大规模的野外白鱀豚科考行动,结果没有发现一头白鱀豚。2007年中外科学家宣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
5月14日下午,“中国绿发会”再次发微博叙述了发现疑似白鱀豚的过程。微博中称,当天的考察取证工作于早晨5点58分开启,初向江面时,科考队队员发现了江豚跃出江面的情景,随即摄像拍照跟随江豚“而上”。随着江豚两三个、四五个一群的情景多次出现,中国绿发会队员决定登上随轮的小型快艇并贴近拍摄,六点十几分,三次看到疑似白鱀豚拱形跃出水面并露出鳍背的情景。由于怕惊扰豚群或主航道大轮船给豚群带来伤害,科考队小艇立即返回出发点。
此后,中国绿发会先后发布了多段白鱀豚工作组拍到的部分“疑似白鱀豚”影像,并称“专家意见有反复”,公布影像“供大家研究,诚征真知灼见”。
专家称从形态判断实为江豚
根据中国绿发会公布的“疑似白鱀豚”影像等资料,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一名水生生物专家向北京青年报记者表示,从照片和视频来看,水中出现的动物“应该都是江豚”。
这名专家表示,江豚和白鱀豚的形态差别非常大,白鱀豚有长长的吻部,有背鳍,身体呈青白色,而江豚嘴巴圆圆的,没有背鳍,身体为黑灰色。此外,江豚出水较快,较灵动一些,而白鱀豚相对优雅,“从(出水)形态来看,应该都是江豚”。
该专家称,把公布的影像资料放大可看出,视频中出现的一幕“是江豚侧着出水时露出的胸鳍和尾鳍”,“江豚的胸鳍和背鳍的尖都是锐角,而白鱀豚的背鳍是一个大大的钝角,是完全不一样的”。
5月15日中午,中国绿发会在微博中发布一则说明。说明中称,该会在14日微博中提到的“专家意见有反复”,针对的是另一段科考队员刘先生所拍摄的视频,该段视频经放大后有专家认定为是两只江豚一前一后首尾相衔,14日下午,中国绿发会还分别上传了两段在小艇上最前线的队员所拍摄的影像资料。“公布的目的是为了尽快组织更多人批评、研究、确认,让公众了解情况,诚征真知灼见”。
声明称,也有专家在后两段的影像中看到了江豚,由于提供的录像肉眼识别不够清晰,中国绿发会正在邀请专家采用技术图像识别。
此发现对生态保护有意义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介绍,所谓功能性灭绝有两层含义:一是种群稀少,功能丧失,对生态环境影响微小;二是数量下降至无法保证种群繁殖的需要,就是不能实现种群繁衍功能。
对此,上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专家表示,功能性灭绝并不否定还有少量白鱀豚个体存在。北青报记者查询发现,在此次中国绿发会宣称发现疑似白鱀豚之前,2016年 10月,有民间科考队也曾表示在安徽芜湖黑沙洲江段发现疑似白鱀豚踪迹。
据该专家介绍,2000年,一头在上海崇明岛搁浅的白鱀豚未被成功救助后死亡,“这是最后一头在野外见到的白鱀豚活体”。2007年,有人提供在安徽铜陵拍摄的录像,“从形态上看非常像白鱀豚、如果算上的话,这是一次有真实影像记录的、高度疑似的白鱀豚出现记录。此后也有很多人说见过白鱀豚,包括一些渔民,但都没有提供有效的照片等证据”。
“我们也希望白鱀豚还存在。”该专家表示,不过,无论中国绿发会此次发现的是白鱀豚还是江豚,“对当地加强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区域内人类活动来说都具有促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