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似冷冰冰的聊天机器人拥有了“喜怒哀乐”的情绪,机器人就在“拟人化”的道路上更进一步。清华大学一项最新研究就展示了聊天机器人表达情绪的可能。
此前的聊天机器人系统在对话质量上多关注语法性、多样性以及话题相关性等方面,但较少探索如何表达情绪。本次研究主要作者之一、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黄民烈告诉新华社记者,新开发的情绪化聊天系统可表达出快乐、伤感、愤怒、厌烦、好感五种情绪。相关论文已提交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论文预印本网站arXiv上。
比如,当用户键入“比情人节更庸俗的事就是,对情人节的接待规格提出要求”后,机器人表达快乐情绪时会回答:“情人节快乐!”;而表达生气情绪时则回答:“这是赤裸裸的炫耀啊!”
黄民烈介绍,这套系统名为“情绪聊天机器”(简称ECM),它可根据用户输入以及指定情绪模式,分类输出相应回复语句。它使用了深度学习技术,既用于根据用户的输入检测情绪类别(喜怒哀乐),也用于情绪化文字内容的语言生成。
社交媒体的海量发帖成为ECM的学习库。研究团队编写了“情绪归类”算法,用于辨别从微博等社交媒体网站上抓取的几万条发帖的情绪。大量的发帖与互动数据经过情绪归类后,供聊天机器人学习如何回答问题及表达情绪。
“ECM目前还停留在文字输入、文字输出阶段,并没有考虑语音语调、面部表情等方式表达的情绪和情感,所以是很初步的一个探索。目前也还没有和硬件实体相结合。”黄民烈说。
他说,近些年来深度学习的兴起推动了机器翻译、情感分析、人机对话等自然语言处理任务的发展,但还有很多技术难点有待突破。比如,如何综合语音语调、表情、肢体语言等各种情境分析用户情绪;如何生成符合情境的语言,不仅仅在内容、逻辑、通顺性等方面,还需要在情绪表达上合适,“这些距离实用还有很远的距离”。
黄民烈认为,未来情绪化聊天系统可以应用于服务机器人,比如情感陪护、心理咨询等。
美国南加州大学人工智能解决社会问题中心共同主任米林德·坦贝教授针对该研究评论说,从“让人工智能为社会谋福利”的研究角度来看,能跟人类有情绪共鸣的聊天机器人将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如用于将重要健康信息传播给对此非常关心的人。
“能完全理解我们情感的机器似乎还相当遥远,但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在快速推进。理解人类情感领域的快速发展可能会带给我们惊喜。”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