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供图

 

时隔多年,“泰山”重返银幕。在热映影片《泰山归来》中,又看到了那个以丛林为家、在猿群中长大、“飞树走藤”的泰山。

我们习惯于在“泰山”前面加上“人猿”二字,称其为“人猿泰山”。那么,这种命名方法是否科学呢?“泰山”究竟是人还是猿?

首先,从生物学基因论的角度来讲,基因是决定以及判断一切的最根本标准。毫无疑问,“泰山”是名副其实的人。其次,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仅具有人的肉身并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人。“泰山”在生物学意义上满足成为人的条件,但其在猿群中长大,行为模式完全与人类社会脱节,仅具有猿的群体性关系;不能满足成为社会人的条件。由此看来,“泰山”兼具人与猿双方的属性,从感性的角度上称其为“人猿”是没有任何不妥的。

影片中“泰山”虽然最终回到了人类社会,但其对于猿群的感情没有因为分离而有丝毫的减弱。不要小看小小的猿群,它们可是大有来头的。猿类是大型高智能的灵长目动物的总称,包括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和猩猩,是现存与人类关系最为亲近的“表兄弟”,其中黑猩猩的基因有98%与人类一样。

就外形而言,猿是所有动物中与人最为相似的,如骨骼结构、面部五官位置以及牙齿的结构与数量都与人大体相同。拥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但猿毕竟不是人,而且还相差甚远。基因上不足2%的差异,究竟是怎样导致猿最终与人分道扬镳的?

人与猿外形上最大的不同在于人能直立行走,这种走路方式使身体结构发生极大变化。人在走路时,身体重量落在脚跟上,大脚趾已失去像猿类可与其他四趾对合的现象,失去拿握的能力。人的拇指大且更可以弯曲;猿的前肢及其大拇指较小,也较不常用。人的腿部与身体的比例较所有猿类为长,人的骨盆更为扁平宽阔,更强而有力。为达到完全直立,人的脊椎在腰部呈现出特殊的曲线弧度,呈反“S”状。猿的眼睛以下部位向前突起,与前额连成一线,因此上颔突出;人的上颔则向后缩,与前额形成一垂直线。

人与猿最大的区别是心理与智能上的差别。首先,人类在创造能力方面远胜于猿类,而且还擅长于与他人分享信息。人类创造了记录和描述信息的多种方式,如果你想学习知识,并不一定需要跟随拥有知识的人身旁,可以通过阅读书本和其他方式获得。人与猿类动物的区别还在于,人类作为一个社会关系整体,拥有将知识代代相传的能力,而这是猿类做不到的。猿类动物为什么不能将获得的知识代代相传下去呢?科学家认为,可能是因为它们缺乏传授知识的内心冲动。传授知识是非常复杂的行为,以猿类的智力水平还做不到。人类发自内心地想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别人,而猿类没有这种欲望。人类和猿类还有一个区别就是人类具有协调能力,猿类群体成员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合作关系,但并不存在协调关系,因为它们相互之间不会进行商讨。

人作为万物之灵,自然有着其它动物无法企及的智慧;我们的近亲猿类同样有着不可小觑的智能。这也应该是猿群能深深影响“泰山”一生的重要原因吧!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读博士生)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科学原理一点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ID:kxylydt)

 

泰山:你可知“人猿”不是我真姓

图文简介

我们习惯于在“泰山”前面加上“人猿”二字,称其为“人猿泰山”。那么,这种命名方法是否科学呢?“泰山”究竟是人还是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