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华盛顿12月22日电(记者林小春)中国等国科学家22日在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新疆发现了一种幼体长牙、成体无牙的恐龙。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发现牙齿长“丢”了的恐龙,同时它们的食性也相应从杂食性转变成了植食性。这些发现可能为回答鸟喙的演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牙齿在个体发育中的丢失在现生动物里虽不常见但也有不少例子,比如鸭嘴兽以及一些鱼类。但此次的确是在爬行动物当中第一次观察到这个现象,”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王烁对新华社记者说。这项研究是由王烁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共同领导的。

据王烁介绍,他们研究的恐龙化石最早是2001年在新疆五彩湾地区发现的,当时他们认为一件名为V15301的标本是一种肉食性恐龙,第二年他们又在同一地点找到两具保存几乎完整的亚成年骨架。2005年,他们在距2001年发现V15301以上6.5米的层位处又意外找到了12件骨架。

王烁说:“当标本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最开始都认为长牙的幼年个体和不长牙的成年个体属于两种不同的动物,它们似乎都属于角鼻龙类。但是当我们开始详细研究化石时,我们发现它们在很多特征上都一致,只有牙齿和其他一些个体发育特征不同。这使我们感到困惑。”

鉴于这些恐龙当初都是因掉入直径2到4米的泥潭死亡而最终形成化石,它们于2009年被命名为难逃泥潭龙。王烁等人通过大量阅读文献,发现一些动物的牙齿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确实有逐渐消失的现象,比如鸭嘴兽,于是他们猜想难逃泥潭龙也有可能存在牙齿在个体发育当中逐渐退化的现象,并开始往这个方向搜集证据。

难逃泥潭龙标本最新分析显示,它们的所有牙齿应该是在出壳后的第一年全部“丢”光的。刚出壳的幼体嘴里至少有42颗牙,到半岁时这些牙只剩下34颗,到接近一岁时牙应该全部消失。

同位素证据显示,在牙齿“丢失”的同时,这种恐龙的食性也发生了剧烈变化。“长牙的幼年个体是杂食性的,而不长牙的亚成年和成年个体则是植食性的,”王烁说,“这说明这种动物的消化系统甚至是代谢方式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正是我们接下来要回答的科学问题之一。”

中国发现一种牙齿长“丢”了的恐龙

图文简介

中国等国科学家22日在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新疆发现了一种幼体长牙、成体无牙的恐龙。”  鉴于这些恐龙当初都是因掉入直径2到4米的泥潭死亡而最终形成化石,它们于2009年被命名为难逃泥潭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