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洪水已成为历史,18年后的今天,同样是超强厄尔尼诺打出前哨,历史会重演吗?面对与1998年相似的气候背景,18年后的今天,我们准备好了吗?

 

预报水平提高 决策服务更有底气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的数值预报刚刚兴起,1998年我国天气预报技术正处于由传统经验型向现代人机交互型的过渡期。各地向防汛指挥部提供气象服务多数还是依靠电话、传真,基本信息是通过人工分析、判断。虽然当年17轮强降水过程无一漏报,但是从产品的丰富性和服务的时效性来看,都与现在差距很大。

如今,我国气象部门已通过现代化手段建立起一套观测系统,数据则是通过计算机里的数学物理方程计算出来,对大气规律的认识更先进了,所以现在的预测水平更高,更准确。

气象现代化成果在天气预报上的应用让预报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判天气可能带来的影响,例如降水会引发哪些隐患点的次生灾害,成为预报员关注的重点,决策服务更有底气,这让防汛工作变得更加从容。

比如通过关键技术研发等措施,不断完善长江流域气象中心的运行机制和业务体系。

 

 

又比如,三峡气象台直接安置在了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两家单位的预报员每天坐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共同把脉天气,以便根据气象信息,进行科学调度。

 

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全面提速 抗洪更有底气

 

1998年长江大水之后,国家加大了水利投资,尤其是对长江流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的投入。1998年至2002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规模达1786亿元,比1949年到1999年几十年的投资总和高两三倍,其中防洪工程建设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为70.4%,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所降低。

近几年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国家还加大了对中小河流重点防洪段,以及山洪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的投入。目前已覆盖全国2500多个县,可以说工程巨大,但效果显著。

 

 

目前,长江上游已初步形成了由干支流水库、河道整治工程、堤防护岸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长江中下游基本形成了以堤防为基础,三峡水库为骨干,其他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等相配合的防洪工程体系。

 

 

此外,18年间,我国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我们看到,无论是预报预警能力、工程防御能力还是救助应急措施,现在都比1998年有了相当大的提升。

 

聊天儿 | 18年后历史会重演吗?

图文简介

1998年的洪水已成为历史,18年后的今天,同样是超强厄尔尼诺打出前哨,历史会重演吗?面对与1998年相似的气候背景,18年后的今天,我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