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显微镜可以发现,身边的世界其实充斥着危险:致病微生物无处不在。为了对抗那些威胁生存的“入侵者”或揪出体内的“叛徒”,人体发展出一套精细而复杂的防御和监视机制,这就是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担负着捍卫自身安全的任务,在表面平静如水的生活下,免疫卫士们始终前赴后继,无时无刻不在与体内的敌人进行着殊死搏斗。
HIV入侵CD4T淋巴细胞时,将自己的DNA整合到T淋巴细胞的DNA中
白细胞就是这些免疫卫士的主力。其实,白细胞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在白细胞大家族里面,还分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多个种类。它们分工明确,在不同的感染情况下发挥不同的作用。例如,在感染初期,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主要作用,它们一边发出信息招呼更多的同伴,一边与入侵者搏斗,争取吞噬和消灭对手;几天后,淋巴细胞开始担负起战斗的主要责任,它们既可以分泌抗体,中和毒素,又能够激发体内的杀伤细胞对被感染的对象进行围剿。战斗胜利后,淋巴细胞还能够保存记忆,以便下一次此类入侵者进犯时行动能更迅速更有效。
然而,HIV的闯入大大扰乱和破坏了白细胞的工作。HIV能够感染多种白细胞,使被感染的细胞病变死亡;HIV能引诱杀伤细胞攻击被感染的白细胞,使白细胞数目越来越少;另外,HIV还会干扰杀伤细胞的视线,使其对无辜的白细胞发起进攻,加剧白细胞的损失。部分HIV并不急于杀死白细胞,而是选择“潜伏”在它们体内,寻找合适的时机兴风作浪。携带有HIV的白细胞还会把病毒带到大脑等部位,造成脑部损害。
就这样,随着HIV感染越来越重,白细胞的数目和功能也就越来越差,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也就越来越低。此时,一旦有致病微生物进入体内,人体将无力阻挡;同时,一些平常安分守己的微生物也会趁机倒戈,引起一些正常情况下很少见的感染。由于免疫监视的能力下降,体内的叛变细胞也更容易逃脱,因此艾滋病患者很容易患上肿瘤。最终,艾滋病患者将死于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
蚊子会传播艾滋病吗
一只成年的雌蚊正刺破人的皮肤
早在100多年以前,人们就发现蚊子能够传播疾病了。已知能通过蚊子传播的传染病有疟疾、黄热病、丝虫病、乙型脑炎、登革热等数十种之多。吸血的蚊子既然能够传播那么多疾病,那么它会不会传播艾滋病呢?
HIV病毒在血液中
HIV与乙肝病毒一样,主要通过母婴、性接触和血液三种途径传播。尤其是血液途径,不仅输入含有HIV的血液制品会导致感染,而且共用受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针头、针具或其他尖锐器具也会导致艾滋病病毒传播。如此看来,在人群中穿梭吸血的蚊子还真有可能在叮咬艾滋病患者之后将含有HIV的血液带到健康人的身上。
事实没有这么简单。蚊子的口器并不像注射器那样可吸可推,当蚊子将口器刺入叮咬对象皮肤的时候,血液只会单向地被吸入蚊子体内,而不会被蚊子“注射”进人体内。大多数蚊子所能传播的疾病,都是由于蚊子在叮咬时 “呕吐唾液”造成的。这就意味着病原体必须能够在蚊子体内生存并占据蚊子的唾液腺,蚊子所“呕吐”的唾液才具有传染性。比如,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而疟原虫能够在蚊子体内存活9~12天。在蚊子吸血时,含有疟原虫的唾液就会污染叮咬部位,造成疟疾传播。
而HIV的情况并不是这样。HIV不能在蚊子体内生存,蚊子吸血后,HIV很快被蚊子体内的消化酶破坏掉,自然也就无法进入蚊子的唾液腺。这样,蚊子呕吐的唾液内就不含有HIV,也就不能感染新的对象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还有疑问:虽然蚊子的呕吐物不含有HIV,但蚊子那支吸血的“针”上面还是可能会沾有HIV,这些HIV在蚊子吸血时被刺进人体,不就会导致HIV传播了吗?另外,如果在蚊子吸血的时候被一巴掌拍死,那些吸进去还没被破坏掉的HIV不也可能导致HIV传播吗?
其实不然,要使人体遭受感染,致病微生物的数量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行。不同的疾病规模有所不同。例如要使人得痢疾,只要几个痢疾杆菌就可以了,但艾滋病跟痢疾不太一样。蚊子口器上即便有残存的HIV,其数量也极其微小,远远达不到引起人体感染的规模。数据分析显示,要使一个健康人感染HIV,可能需要数千万只刚叮过艾滋病患者的蚊子一起上才行。即便是蚊子叮咬时被拍死,其体内的HIV数量还是不够引发感染。因此,尚没有一例因蚊子叮咬而感染HIV的报告。
好啦,现在真相已经大白:蚊子尽管非常可恶,但它们并不会传播艾滋病。(赵承渊 医学博士)
微博士: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
HIV非常狡猾,在侵入人体后很容易发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这就为治疗艾滋病带来很大困难。单一抗病毒药物很容易诱使HIV产生抗药性,疗效也就越来越差。1996年,美国科学家何大一创立了“鸡尾酒疗法”。其本质是针对HIV感染的多个环节联合使用多种抗病毒药物。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有效杀灭HIV,还能最大限度地抑制HIV的抗药性。“鸡尾酒疗法”大大提高了艾滋病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