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题:为祖国而澎湃,致时代的大梦想家们!——向全国8100万科技工作者致敬
新华社记者胡喆、董瑞丰、马剑
这是决定命运的关键一招,这是打开未来之门的神奇密码。
“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要有强大科技。”
科技梦想为祖国而澎湃,创新之火因梦想而燎原。他们不仅是科技工作者,更是时代的大梦想家。
在5月30日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在这属于科技工作者的节日里,向创新致敬、向梦想致敬、向全国8100万科技工作者致敬!
精忠报国:赤子之心以身相许
2017年1月8日,一位享誉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一个丰碑般的科技工作者,永远离开了我们,年仅58岁,他就是时代楷模、杰出科学家黄大年。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贡献力量。7年间,他带领科研团队勇于创新、顽强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一息尚存,此志不懈。”7年间,他夜以继日、忘我工作,为了国家事业奋斗至生命最后一刻。
回顾黄大年同志的一生,始终澎湃着“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爱国之情,“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强国之志。他以实际行动让人们更加对新时期以黄大年同志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肃然起敬。
一代接着一代干,中国科技工作者精忠报国、求真诚信的赤子之心始终在传承。
20世纪70年代,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歼8战斗机设计师,两院院士顾诵芬当时已年近半百。在没有受过特别训练的情况下,为了给飞机找问题,他丝毫不顾过载的影响和潜在的坠机风险,乘战机三上蓝天,在万米高空亲自带着望远镜、照相机拍摄飞机的动态,直接跟在试验飞机后面观察飞机的振动情况。
“将生命置之度外,只为将问题研究清楚。”顾诵芬用忘我的赤诚和铁胆,在几乎是一张白纸的新中国飞机设计领域创建了属于中国人的气动力设计方法,也在应用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和实践方面登上了新的高峰。
开启“刷眼时代”,让全世界都用上“虹膜识别”这一先进的身份识别技术,是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归国青年博士王晓鹏最大的心愿。
7年前,他也曾和黄大年一样,放弃了英国的高薪和舒适的工作环境,毅然回国创业,加入到“万众创新”的时代大潮之中。
“搞好科技创新,必须要有以身相许的精神。”王晓鹏坦言,“这是最好的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迈向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8100万科技工作者正昂首阔步,走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征程上。”中国科协有关负责人说。
敢为人先:勇于超越争做时代先锋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看来,当中国逐渐走向创新前沿、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如今要做的就是勇于超越,“干别人没干过的,才是真正的领先。”
30年如一日,田伟始终怀揣着这一梦想,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台可用于人体多部位的通用型骨科手术机器人。他还创建了中国计算机辅助外科领域首家学术团体及国内首个医用机器人专业学术组织,被推举为国际计算机辅助骨科学会主席。
“20多年前,如果一篇国内的论文能登上国际学术期刊,就是不得了的事情。但时至今日,哪个国际学术期刊上没有中国作者的名字,才是不得了的事情。”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认为,如今的中国科技工作者们,要更加习惯于从“追赶”向“领跑”转变。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三十一所副所长刘小勇认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但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而且还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用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在世界科技舞台上与国际同行争高低、论伯仲。”过去一年,中国科协、科技部等部门进一步发挥科技工作的“战斗堡垒”作用。中国科协通过学会改革,做强学科交叉、沟通交往的“学会联合体”,深化拓展“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吹响创新争先集结号,成为8100万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家园,汇聚了强大正能量。
矢志拼搏:创新争先当以人民的名义
心有大我,人民至上。科技不仅仅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的终极力量。
肿瘤的治疗与研究,是人类医学事业挑战的最高峰之一。
多年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和团队创建了一系列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类抗肿瘤新药的临床试验方法、抗肿瘤新药临床药代检测实验室以及肿瘤内科治疗新方案。
肿瘤内科的传承和发展、癌症诊疗规范的建立和推广、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评价技术体系的创建和完善……一系列研究成果,为人民健康造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山区的电网建设,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国网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的技术团队,不论寒冬或酷暑,始终拼搏奋战在一线。
他们用“土办法”自主研制出的“E路小黄蜂”,将电网“寻址”和“检修”两大功能融为一体,体积只有“巴掌大”,却可以用于检修各种芯片、通用于多种型号的采集器终端,大大提升了电网线路检修的效率。
正是无数像他们一样的基层科技工作者,用小草般的韧劲,以实际行动谱写了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之歌。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部研究员杨宇光认为,未来,中国将在科学探索与工程实践中面对更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需要提出和实现更多首创性的解决方案。
“切莫忘了仰望星空。”杨宇光说,“中国科技人应做永远的梦想家。”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