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潜归来,“蛙人”系挂拖曳缆。 当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我国南海下潜,发现大面积结壳、结核分布。这是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蛟龙”号的第2次下潜。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新华社“向阳红09”船4月27日电(记者刘诗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7日在我国南海下潜,发现大面积结壳、结核分布。

这是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蛟龙”号的第2次下潜。本航段主要科学目标之一,是利用“蛟龙”号载人深潜优势,在我国南海开展1000米级多金属结核采集系统海试区的选址。

7时10分,“蛟龙”号布放入水,16时23分回到“向阳红09”船甲板,水中时间9小时13分钟,海底作业6小时35分钟,最大潜深2035米。

本次下潜获取了结核样品若干,共计4.5公斤;结壳样品5块,7公斤;玄武岩样品9块,4.5公斤;短柱状沉积物插管8管;近底海水8升。

据本次下潜首席科学家杨耀民介绍,本潜次沿测线开展了近底调查和观察,进行了环境参数测量;采集近底海水、岩石、结壳、结核、沉积物等样品;拍摄了大量海底高清视频和照片资料。

“本潜次初步探明了区域内结壳、结核发育的界限和大致分布范围,对南海1000米级多金属结核采集试验区选址工作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同时对未来南海结壳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杨耀民说。

多金属结核和结壳均为海底矿产资源:前者主要成分为锰和铁,有核心并有不断向外生长的纹层,因而也称“锰结核”,后来人们发现含铜、钴、镍、铅、锌、铝和稀土元素等数十种金属成分,因此称为“多金属结核”;后者含钴较高,因此通常称为富钴结壳。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蛟龙”号深潜南海发现大面积结壳和结核分布

图文简介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7日在我国南海下潜,发现大面积结壳、结核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