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在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新经济增长,缩小“创新鸿沟”,这是推动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重大历史抉择
文/陈文玲张茉楠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经济规模大而不强、经济增长快而不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没有创新发展,我们就难以摆脱过多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难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难以成为经济强国、创新大国。目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化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坚定创新的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
我国创新创业新格局的嬗变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从世界范围看,当今全球进入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时代,经济发展动力进入了以颠覆性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历史阶段。正在出现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常态”形成历史性交汇。随着人口红利减少、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要素供给效率下降,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通过创新来提升国家竞争力,摆脱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隐患。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高度。近一段时期以来,围绕“双创”,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文件,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从企业登记、创新孵化器、风险投资、融资、税收等多方面出台了鼓励政策,为创新创业“松绑”。
创新创业“新引擎”正加速发力。我国科研投入迅速增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科学报告:面向2030》,我国R&D投入占全球比重达到20%,仅次于美国的28%,超越欧盟的19%和日本的10%,位居全球第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爆发以及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促动下,草根创新、蓝领创新、创客活动大量涌现。尤其是五中全会对塑造创新引领型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创新创业的春天正在到来。
但不可否认,与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新竞争力水平依然有较大差距,创新创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仍较低,增长模式仍处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并存阶段,制度环境仍需较大改善,如何向发达国家学习,如何向先进生产力和先进创新创业制度学习,持续优化我国的战略部署尤为迫切。
全球创新创业战略风起云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大多数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通过创新来摆脱危机,实现重生,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各自的创新增长战略,焦点不约而同地锁定在新一代互联网、生物技术、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构成新一轮增长竞赛,其战略推出的频率之快、密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
其一,美国创新创业战略的新趋势及其特点。
美国一直是全球创新的引领者和风向标。然而,本世纪以来,美国潜在生产率持续下降,经济实力显著下滑,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让美国遭遇经济、金融与就业的多重危机。为重振美国经济,促进高质量就业,保障经济增长和繁荣昌盛,美国于2009年、2011年、2015年连续出台三版美国创新战略,其中2011年版创新战略几乎完成了面向未来的美国竞争战略整体布局。
新版美国创新战略新特点。2011年发布的《美国创新战略: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即新版创新战略)的突出特点是“寓创新于创业”之中,提出要实施“创业美国计划”,核心内容包括夯实创新基础、培育市场环境和突破关键领域三大方面。
一是投资于创新创业的基础要素和基础设施。美国政府认为,人才、科研、基础设施成为创新和创业的基石。首先是着眼于建立具有国际竞争性和创新型的教育体系,积极实施教育、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提升计划,以及全球高层次人才等;其次是投资于一流的基础教育与创新设施。此外,大力发展先进信息技术生态系统,开发部署新一代无线宽带网络,支持下一代超级计算机等领域研究开发,保证美国ICT发展处于世界最前沿。
二是培育激励创新创业的高效竞争市场。新版创新战略明确实施《中小企业工作条例》为新企业增加获取资本的渠道;针对专利积压和高价值成果转化和保护等紧迫问题,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制度改革;协调公共和私人部门联合投资,加强政府对创新型小企业政府采购,鼓励大中小企业构建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建设有效配置创新创业资源的开放性竞争市场。
三是下大力气培育新一代科技力量。美国通过引领创新潮流的尖端科学技术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一是美国政府最先对大数据技术革命做出战略反应,目前美国已形成了从发展战略,法律框架到行动计划的完整布局。二是争取在可再生能源、先进电池、替代燃料和先进汽车工业领域达到世界最尖端水平,在未来能源经济中占据领导地位。三是重点推动研发新一代的太空交通工具,创造性使用国际空间站(ISS),开发新一代全球定位卫星和服务等。
制造创新重构新工业革命下的国家竞争优势。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掀起“再工业化”风潮,通过集中产、学、研等力量,结成“创新共同体”推动实体经济。2011年3月,奥巴马提出《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2013年1月,美国推出《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初步设计》。计划目标是组建制造创新网络(NNMI),推动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形成合力,缩小科研与商业之间的差距,打造一批具有先进制造业能力的创新集群。
“创客运动”推动美国新一轮创新创业浪潮。在新一轮信息技术、众筹机制、创客文化的共同合力下,创客空间运动成为全球新浪潮。2012年,奥巴马政府出台了《促进创业企业融资法》,旨在推动更多众筹平台的出现,为创新、创业和创意提供资金支持。2014年,奥巴马宣布将每年6月18日定为“国家创客日”。目前,美国是全球创客空间最多的国家,“创客运动”被视为美国重振制造业和经济创新的重大机会。
其二,欧盟各国创新创业战略新趋势及其特点。
当前,欧洲最大目标是摆脱经济困境,将经济重新带回可持续发展轨道,实现长期可持续的高质量增长,而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出路。
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资助计划。2010年《德国2020高科技战略》提出,竭力塑造新的法规环境,为“发明”和“创新”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英国则通过“企业创新券计划”资助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此外,欧盟加大公共创新研发的支持力度。2014年《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在2014~2020年间共投入约770.28亿欧元,并提出到2020年,欧盟研发与创新投入要占欧盟总财政预算的8.6%。
主要聚焦于全球挑战性的战略新兴产业。2010年《德国2020高科技战略》优先发展环保、健康、安全、气候、资源及交通领域,经济界和科技界协商推出“基础研究-能源2020+”计划。2014年《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在产业领导力领域的预算总金额为170.16亿欧元,主要聚焦于使能技术和工业技术领先(LEIT)等。
完善战略体系推动政府采购创新。2010年《德国2020高科技战略》提出创新取向的公共采购。根据估计,与创新有关的德国“公共采购”总额每年大约230亿欧元。2014年《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首次提出将欧盟所有研究和创新投资统一起来。
参与全球创新网络打造欧洲创新集群。欧盟支持联盟层面的跨地区合作的各种计划。2010年《欧洲2020战略》中提出,构建横向与纵向交织的实施组织系统,国家、区域与地方政府之间形成纵向伙伴关系,建立蓝卡制度,对技术移民给予更多优惠条件。2010年,英国推出《以增长为目标的创新与研究战略》,力求在全球创新网络中成为关键伙伴,英国贸易投资署设立了“创新门户”组织,吸引国际投资。
其三,日韩创新创业发展战略的新趋势及其特点。
亚洲在此轮全球创新竞赛中也不甘示弱。自2007年出台《日本创新战略2025》、2010年出台《未来10年经济增长战略》之后,2011年,日本提出成立科技创新战略本部来代替综合科学技术会议,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创新司令塔”的指挥作用。同时,为抢夺全球以及亚洲创新人才,日本提出“亚洲人才资金构想”,设立“外国人特别研究员计划”。
韩国政府积极推动新增长战略,在2009年1月发布《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基础上,2013年初,朴槿惠总统提出实施“创造经济”(Creative Economy)战略,主要包括创新管理政府部门结构、以塑造“创造经济”生态环境为方针,从国家科技研发、ICT技术出发,构建创业的生态系统,发展并保护中小企业,使其成为“创造经济”的主力军等五大战略。
中国“双创”战略路径选择
对于正在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国而言,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当前我国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矛盾。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与创新创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单兵突进的现象依然严重,由于制度不配套,创新阻力依然很大。创新驱动不仅是要素动力转换问题,更是一个制度变革问题。因此,必须博采众长,树立全新经济发展观和新思维,持续完善国家创新创业体系,做好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
其一,持续强化创新创业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是各国突出特点。国家对创新创业发展应持一种长远的、战略性思考的眼光看待,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避免“碎片化”倾向,必须明确创新创业中长期战略发展目标、整体布局、重点任务、专项规划,加强各项政策与规划间协调配合,健全和完善支持科技、产业、财融、教育、人才、知识产权等一揽子政策体系,实施“精准创新”、“精准创业”,打造创新创业的体制架构和生态环境。
其二,“创新强国”建设必须把人才作为国家竞争力的最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创新人才是主要国家竞相争夺的核心战略资源。无论是美日德等发达国家,还是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都把人才战略上升为立国战略。相比之下,我国目前妨碍创新人才成长和流动的壁垒依然存在,必须打破束缚人的生产力的条条框框,让各类创新人才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流动起来,使创新资源从实验室流向市场,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促进国际高端人才加速向中国流动和聚集,真正把创新人才红利释放出来,创造“二次人口红利”。
其三,完善国家创新基础设施是促进创新创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国家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创新基础设施,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公共性、不可逆性、长期性等特点,发达国家普遍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强化本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我国创新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必须强化对国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形成对创新基础设施、大数据、云计算等基础平台以及国家创新实验室、创客空间等的可持续投入和发展机制,真正为创新和创业提供基础性支撑。
其四,前瞻谋划和布局面向未来全球科技竞争是大国战略博弈关键。全球竞争演变的历史证明,如果没有为了“明天”的科技储备,则注定了“明天”的国家失落。白宫刚刚发布《美国创新新战略》力挺先进制造、精密医疗、大脑计划、太空探索等9大战略新兴领域和一批颠覆性技术。在全球创新空间和分工体系处于“大洗牌”的背景下,我国必须加强对未来科技竞争的战略储备。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加强科技攻关和协同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在关系国家核心利益、国防安全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制高点;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加强面向下一代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其五,完善全球创新协同网络和创新链合作是获得成功的关键。人类历史上迄今共发生过5个波次的创新资源跨国大转移,每次转移都会在新的区位造就新的科技中心。在创新全球化时代,创新要素将沿着高效率的轨道向能产生高效益的地区加速流动,中国要积极顺应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趋势,从过去接纳产业转移,递进到接纳创新要素转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充分利用全球创新创业资源实现开放式创新。以中英、中德、中韩等创新合作平台对接为契机,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共建全球开放、包容、共享的国际合作体系,推动经济强国战略全面升级!